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與日本達成一項“規模巨大的”貿易協議,並稱之爲“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協議”。這是幾周前外界仍認爲難以達成的協議,也是特朗普設定的8月1日關稅大限前的一場突圍。

“我們剛剛與日本達成了一項規模巨大的協議,這可能是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協議。”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寫道。幾分鐘後,他又在白宮東廳面對共和黨議員正式宣佈:“我剛剛簽署了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協定;我認爲這可能是歷史上與日本簽署的最大貿易協定。”
最後關頭的勝利宣佈
這份協議的核心內容是:美國對日本出口產品徵收15%的“互惠”關稅(低於先前威脅的25%),同時特朗普聲稱,日本將向美國追加5500億美元投資,美國將獲得其中“90%的利潤”。不過,特朗普並未具體說明這些投資將如何運作或利潤如何計算,也沒有正式條款對外公佈。

日本首相石破茂回應稱,政府將“仔細”審查協議細節,並準備與特朗普總統進行電話或面對面磋商。他表示,日方一直“談判到最後一刻”,“竭盡全力就汽車或其他產品以及國家利益進行談判”。石破茂希望通過協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優質產品,但同樣沒有透露細節。
此前,談判氣氛一度緊張。6月在被問及能否在最後期限前達成協議時,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直言:“他們很強硬。日本人很強硬。”隨着8月1日加徵關稅最後期限逼近,特朗普此番宣佈協議,明顯帶有緩和市場與政治壓力的急迫意味。
焦點:汽車、大米與“史無前例”的投資
特朗普特別強調協議涉及日本開放包括汽車、卡車、大米和其他農產品在內的市場。他宣稱,這將“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對美國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細究數字後,外界的質疑隨之而來。特朗普口中的5500億美元投資規模,遠高於日本歷年對美直接投資的總和,且目前沒有日本官方確認或解釋資金來源。而特朗普提到的“美國獲得90%的利潤”也缺乏機制說明。

進口汽車成爲日美的重要貿易
對於汽車貿易,特朗普多次指責日本“不進口美國汽車”,稱“十年來連一輛都沒賣給他們”。然而根據日本汽車進口商協會數據,去年日本實際上進口了16707輛美國汽車,雖然數量有限,但絕非“零進口”。而農產品方面,美國去年向日本出口了近3億美元大米,今年前四個月又出口了1.14億美元。
分析人士普遍認爲,這份協議可能是對2019年美日貿易協定的延伸或更新,而非真正的“史上最大”協議。特朗普此舉更多意在兌現關稅威脅後的談判成果,並向國內選民與金融市場展示政績。
貿易談判的政治算計
特朗普此次宣佈協議的時機尤爲敏感:他最近因爲愛潑斯坦醜聞及一系列政治爭議承壓,需要新的勝利來平息負面新聞。當天晚上,他在白宮東廳與共和黨國會議員的招待會上反覆提及協議的“巨大規模”,並向支持者承諾政治回報:“我們會爲你們打所有這些機器人電話。”還威脅追擊投反對票的議員。
事實上,週二特朗普一次性宣佈了三條貿易相關進展:除與日本的協議外,還提及與歐盟、韓國等貿易談判進入尾聲。這表明特朗普試圖用一攬子“成果”沖淡市場擔憂,並提振支持率。
日本的兩難與全球平衡
日本方面同樣面臨複雜選擇:既要避免特朗普政府對汽車等關鍵產業徵收高關稅,又要維持與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的關係。石破茂首相表態謹慎,強調需對協議內容進行充分審查,再做最終判斷。

日本媒體指出,這份協議雖可緩解日本對美出口的部分風險,但仍需關注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尤其是汽車與農業領域。此外,日本也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持有1.1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在財政層面對美國有重要影響力。23號日本股市開盤後拉昇,日經225指數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價一度上漲超1000點。

協議達成 日經指數漲1000多點
特朗普還預告,將與日本就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等能源項目達成更多協議。美日關係因此進入更緊密但也更脆弱的新階段。
勝利的光環與現實的疑問
特朗普口中的“史上最大美日協議”,短期內成功穩定了金融市場,也在政治層面製造了勝利氛圍。然而投資規模的真實性、關稅措施的可持續性,以及對兩國經濟結構的深層影響,仍存巨大不確定。
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瑪麗·洛夫利所言:“這項協議暫時躲開了25%的關稅威脅,但新增的出口機會並不明顯。”貿易政策無法僅靠口號與高關稅取得根本勝利,真正的考驗仍在後面。
對於美國、日本與全球市場而言,這份協議是轉瞬即逝的政治秀,還是能改變經濟格局的轉折點?最終答案只有時間才能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