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頂級諷刺喜劇,太敢拍了

由 獨立魚 發佈於 熱點

'25-07-25

#頭號創作者激勵計劃#

提起陳佩斯,這三個字的含金量,魚叔不用多說了吧。

對很多人來說,他就是心目中的「喜劇泰斗」。

從小品到電影,他的喜劇總能戳中人心底的酸甜苦辣。

只是,他有很長一段時間告別了大銀幕,轉戰話劇舞臺。

一部《戲臺》,演了整整十年。

豆瓣評分高達9.0,被譽爲「中國原創話劇天花板」。


但劇場畢竟裝不了那麼多觀衆,總有戲迷望票興嘆。

於是,陳佩斯自編自導自演,把它拍成了電影。

魚叔搶先看了點映,可以說,這電影票值了。

它不只是一出喜劇,更是裹着荒誕外殼的深刻寓言——

《戲臺》

電影背景設定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

那是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各地軍閥你爭我奪,百姓如草芥般顛沛流離。

故事聚焦在一個小小的戲院,德祥大戲院。

這裏即將上演聞名全國的五慶班爲期三天的演出。

由名角兒金嘯天掛帥主演。

消息一出轟動全城。

戲還未開場,門票便已售罄。

班主侯喜亭和戲院吳經理正爲滿場歡喜不已。

卻不想,一系列意外接連而至。

金嘯天沉迷鴉片,腳步踉蹌,根本沒法上臺。

可黑幫頭子劉八爺,以及一衆京城名流,點名要看他。

豈料,更「大牌」的洪大帥包下全場。

他因爲攻下京城,要讓五慶班這場戲作爲「開國大戲」。

直接帶上部隊包圍了戲園子,並當場槍斃了「競爭對手」劉八爺。

更荒誕的是,這位莽撞專橫的洪大帥,在後臺巡視時,遇上了老鄉大嗓兒。

大嗓兒(黃渤 飾)是大裕齋跑腿夥計兼半吊子票友。

他來戲院送包子,因與大帥是同鄉,還能唱幾句霸王的戲,這讓大帥對他心生好感,並點名要聽他唱戲。

這下可亂了套了。

侯班主和吳經理猝不及防,東拆西補,試圖彌補混亂。

但任憑他們如何努力,事態仍朝着失控的方向瘋狂發展。

可以說,《戲臺》的敘事結構,巧妙地構築了「三層嵌套的戲中戲」

最外層,是真實的歷史背景

1916年後的軍閥混戰,亂世如戲,權貴如戲子般輪番上臺。

中間層,是戲班後臺的現實荒誕劇

軍閥插手戲班日常,鬧出連臺笑話,大嗓兒這個門外漢硬被推上臺,唱得荒腔走板,卻贏得滿堂彩。

最內層,則是舞臺上的歷史悲劇

《霸王別姬》裏的霸王窮途末路,虞姬慷慨就死。

這三層空間,彼此照應。

臺上虞姬爲霸王忠義就死,對照臺下戲班人在槍口下委曲求全的卑微求生。

值得一提的是,《戲臺》的戲劇空間設計也別具匠心。

整部電影幾乎將傳統戲臺翻轉到了後臺來呈現。

觀衆透過鏡頭如同置身戲院後堂,以「上帝視角」看到平日難見的演出幕後。

這一臺前與臺後、戲裏與戲外的強烈對照,營造出了別具寓意的互文效果。

戲臺人生與人生如戲,融爲一體

戲裏戲外的界限開始模糊,每個人物彷彿都既是戲中人又是世間人

在這方寸戲臺中,我們既看到了戲班子裏的悲歡離合,也看到了大時代中衆生的命運縮影。

陳佩斯說過,喜劇的底色是悲劇。

魚叔深以爲然。

《戲臺》表面上看是一出荒誕喜劇,但剝開層層笑點,裏面包裹着沉甸甸的命題

藝術尊嚴如何對抗強權壓迫

故事中最大的衝突,就圍繞洪大帥的「改戲」展開。

他嫌《霸王別姬》的劇情不合心意。

項羽是他的心中的英雄,怎麼能敗給劉邦。

他這個大帥可不想沾黴頭,於是強行要求戲班篡改唱詞,讓霸王贏了劉邦。

這命令一出,後臺炸了鍋。

堂堂國粹被當作取悅暴君的工具,藝術尊嚴慘遭踐踏。

一班戲曲藝人忍氣吞聲,如履薄冰。

侯班主面對祖師爺像,滿眼愧疚。

這不就是普通人在強權下的縮影嗎。

選戲還是選命

戲班衆人從反對到妥協的過程,像一場靈魂的拉鋸戰。

金嘯天和鳳小桐這兩個藝術理想主義者,更是直擊人心。

他們勉強上臺,卻癡迷自己的藝術,最後甚至不惜冒着戰火和生命的危險,也要維護尊嚴。

這一刻,真的太剛了。

任憑臺下是刺刀還是槍口,任憑洪大帥龍顏是否大怒,這些都已無關緊要。

他們用行動表明,哪怕明日人頭落地,也絕不能讓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瑰寶蒙塵!

更絕的是,這些荒誕並非憑空捏造。

魚叔查了點歷史,發現民國時期軍閥確實愛干預戲曲。

1927年軍閥張宗昌就曾逼梅蘭芳改《鳳還巢》的劇情,替自己歌功頌德。

張宗昌的爹同樣荒唐,逼迫戲班演出 「關公戰秦瓊」的武戲。

陳佩斯把這些史實嵌進電影,讓笑點背後藏着歷史的迴響

也讓喜劇外殼下有了嚴肅的隱喻

難怪有人說,這是暑期檔最「犀利」的喜劇。

它不只是笑,還在問,當強權壓境,藝術該如何自處?

在那個槍桿子說話的時代,戲班人「戲比天大」的信念,像一盞不滅的燈,照亮了人性的底線。

一出好戲,離不開鮮活生動的人物。

《戲臺》中的演員和角色,相得益彰,拼成了一幅民國亂世的衆生相。

先說戲班的兩位臺柱子,金嘯天(尹正 飾)和鳳小桐(餘少羣 飾)

尹正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演名角了。

魚叔記得他在《鬢邊不是海棠紅》裏演商細蕊,那股子梨園子的風骨,就讓人印象深刻。

這次的金嘯天,更添了幾分頹唐。

他爲情所困,吸食鴉片,但對藝術執着到骨子裏。

餘少羣演的鳳小桐,更是絕了。

這位科班出身的演員,扮相嬌媚,身段柔軟,花旦風采拿捏得死死的。

魚叔看他那段虞姬舞劍,簡直是活生生的京劇魂魄

金嘯天和鳳小桐挺直腰板,一字不改地唱完原汁原味的《霸王別姬》,那一刻是角色的高光時刻,也是曲藝人風骨最好的證明

除了兩位名伶,更值得一說是兩代喜劇人的碰撞,陳佩斯和黃渤

黃渤飾演的「大嗓兒」,是全劇最富喜劇色彩又最具平民隱喻的人物。

本來只是個打雜跑腿的小嘍囉,陰差陽錯被推上臺,當起了「霸王」。

他半點京劇功底沒有,卻得硬着頭皮吊嗓亮相,一時間張冠李戴、雞飛狗跳。

黃渤太適合這類小人物了。

他的到位表演令大嗓兒鮮活無比,撐起了半方戲臺。

另半方,就是陳佩斯飾演的侯喜亭。

他將這個班主身上的酸楚拿捏得十分精準。

鞠躬哈腰是假,內心苦悶是真。

一顰一笑背後,藏着戲曲藝人在強權夾縫中求存的不易與心酸。

這角色讓人想起陳佩斯當年小品《主角與配角》裏那個跑龍套的,甘願當綠葉,卻又渴望舞臺。

只不過如今,他從舞臺小人物變成了領着一班小人物的「大人物」。

肩上的擔子更重,妥協的姿態更低。

魚叔看他面對大帥時,那低眉順眼的模樣,卻在改戲時眼神閃爍,內心戲滿分!

陳佩斯是天生屬於戲臺的。

所以看到這部電影,讓魚叔想到,《戲臺》之於陳佩斯,就像《喜劇之王》之於周星馳。

都是對喜劇人生的自白書。

只是對陳佩斯而言,他的自白是,「戲比天大」

陳佩斯對於這四個字的執念,正是在呼喚人們重新審視我們對待藝術與傳統的態度。

透過《戲臺》,魚叔看到了他對「戲」——

對傳統藝術、對喜劇精神的執着堅守。

也正是這份執着,讓電影在喜劇性與藝術性之間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既有令人捧腹的大衆娛樂效果,又有發人深省的人文藝術內涵。

希望這樣的電影和電影人,不被辜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