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石夢竹)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熱在全球以及我國傳播較廣。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通報表示,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面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在我國廣東地區,病例數也在上升。7月24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23日,該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317例。
今年夏天爲何基孔肯雅熱病例數上升明顯?7月24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顧金保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主要與病毒變化、蚊蟲媒介和人羣流動有一定關係。

白紋伊蚊是基孔肯雅熱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圖
顧金保表示,近年基孔肯雅病毒確實發生了一些基因突變,變異後的病毒更容易通過白紋伊蚊來傳播。氣候、環境、城市化、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隨着全球變暖,病毒媒介的範圍不斷擴大,種羣密度不斷上升,再加上全球各地區人員流動性增強,使本在南美洲、東南亞,印度洋地區流行的基孔肯雅熱被傳播至對其尚缺乏有效免疫力的地區人羣,大家也沒有一定的防範意識。“這是一些綜合因素導致的。”顧金保說。
7月24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國家感染性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盧洪洲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常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其傳播與季節性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通常在雨季後出現流行高峯。該疾病主要通過被感染蚊子叮咬傳播,重要媒介蚊種爲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即基孔肯雅病毒在蚊子叮咬人類後進入人體內,通過血液系統擴散到全身,病毒再在人體細胞中複製,並通過蚊子叮咬再次傳播給其他宿主。
顧金保表示,基孔肯雅病毒的傳播方式分爲城市型和叢林型。在城市型疫源地中,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爲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傳播,其流行以不定期出現的暴發爲主,低溫天氣不容易傳播;在叢林型疫源地中,受感染的靈長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以靈長類-蚊-靈長類的方式傳播,其病毒流行可長期存在。
顧金保提醒,目前應該讓防蚊蟲叮咬成爲出行標配,在外出時可以塗抹含驅蚊劑的藥膏,每4-6小時補塗一次;孕婦和1歲以內兒童建議減少使用含避蚊胺的產品,優先選擇蚊帳等物理防蚊。
在預防方面,盧洪洲也提示,應及時消除蚊蟲滋生地,家庭環境需做好滅蚊措施。及時清理房前屋後的積水,如花盆托盤、瓦罐、低窪處等,這些是伊蚊滋生的“溫牀”,只要做好“清積水、防叮咬、早報告”,就能有效切斷傳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