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產人渣,可以追

由 毒舌電影 發佈於 熱點

'25-07-25

後臺都在催一部劇。


那今天開門見山——



掃毒風暴



播出有一段時間了。


Sir追到現在,可以說既滿意,又捏一把汗。


上線即爭議。


不少人直呼“婁燁內味太沖了”。


確實,秦昊主演,手持攝像,陰暗濾鏡,看上去要素很齊全。


不過Sir倒想替導演說兩句。


這個調調,就是他的老手藝啊。


導演五百,如果你還記得他的網劇《心理罪》。


第一集就有大量的長鏡頭跟拍,運動過程中鏡頭劇烈搖晃。



這樣的風格,喜不喜歡因人而異。(《心理罪》當時的彈幕就反映晃得想吐)


但有一點是很清晰的——


五百是一個“奇觀先行”的導演。


無論表現形式上,還是故事情節上,他有一種寧可譁衆取寵也不要平淡如水的執念。


就說這個《掃毒風暴》吧。


殺人就殺人,他偏要把人殺成“藝術裝置”。


比如剛開場的“栽樹兇殺案”——


兩個身材魁梧的兇手,扛着一棵樹進村。


給死者一刀抹脖,還要把樹幹插在死者胸口上。



嗯。


Sir記得《心理罪》也是這麼個效果。


把案發現場拍成人體雕像——



接着,另一個奇觀來了。


騎着摩托來,騎着摩托走。


完事之後,一言不發褪下僞裝,原來是兩個女殺手。



還有兇手入村時,一個墨鏡老太。


陰間濾鏡,老太的舉動也讓人不明覺厲,比如醬油蘸龍眼。


給沒有嘗試過這種喫法的北方人一點視覺衝擊。



還有個短視頻出圈的場面。


誤把冰毒當味精炒菜,結果那畫面……



目前《掃毒風暴》8.0。


可追。


細節不見得十分經得起推敲,要的就是夠獵奇、夠刺激。


這主角就絕對是個“奇人”——


原型,劉招華。


相信你已經反覆聽說過他的事蹟了。


化學天才,90年代大毒梟,中國版“老白”。


僅憑一人之力改進冰毒製造工藝,製毒31噸之多,世界各地毒販都難以望其項背。



熟悉這類題材的觀衆肯定不陌生。


他不是第一次被搬進國產影視劇裏了。


《黑冰》裏的郭小鵬,嘴上掛着哲學語錄,集儒雅與癲狂爲一體的犯罪家。


《獵冰》裏的黃宗偉,對科學偏執、敬畏甚至崇拜的技術狂人。



他們雖是毒販,是反派。


但都有着壓不住的主角氣質。


而這一次,秦昊飾演的盧少驊,卻走了條不一樣的路。


具體來說,你看不出他在演主角。



剛開始,他只做了三件同樣的事——


救火。


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他的身影。


第一場,婚禮。


做外貿走私的盧家,和海關科長黃家。


盧少東身爲男方父親,卻在滿院尋找弟弟盧少驊,似乎他這個當叔叔的出現,大家纔會安心。


看兩人的表情,一個興奮、慌張如熱鍋螞蟻,一個低調,深藏功與名。



攀上保護傘的盧家人,理應興奮。


而弟弟少驊一邊炒着菜,一邊安排好了後續事項,一輛送給黃科長的進口汽車,停在了港口。


哥哥什麼反應?


我們不是送了很多彩禮了嗎?



誰短視,誰精明,一目瞭然。


而婚禮過半,便衣警察突然闖入。


海關查封盧家貨物,警察要帶走哥哥少東。


哥哥條件反射地望向盧少驊,似乎只有他能應對這場面。


“記住了,沒想好別說。”



無論喜事壞事,他臉上都沒有一絲波動。


第二場,警局。


這批扣押的貨,是公司小弟阿勝負責,盧少驊找到阿勝家時,人已倒在血泊,被插在樹枝下。


觀察案發現場,發現貨物裏的冰毒,報案,安靜等待警察上門。



他在想什麼?沒人知道。


進警局時,這份冷靜更是明顯。


按警察的思路,一個在案發現場沒有亂了陣腳的人,肯定不一般。


看這場戲。


剛坐下的盧少驊先笑着開了口,“有茶嗎”。


段奕宏飾演的警察林強峯反倒是愣住,主動權先被對方掌握,他把手裏的茶遞上前。



還是微笑,一句“喝不慣、那算了”,又讓警察落了下風。


這個對手不一般,警察必須找回場子。


“你們做走私,一年能賺多少錢?”


段奕宏直勾勾的眼睛,似乎要挖出對方心裏的祕密。



而秦昊的表情仍然只有微笑,一點不發怵,更不被警察的話帶跑。


“在我們這,不叫走私,叫做貿易。”


走私,是定規矩的人的叫法。


這套規矩,管不到他。


被叫來問話的人,卻一直掌控着對話的方向。


第三場,單位。


除了做走私生意,盧少驊還在化工廠保衛科掛着職。


在90年代,一邊掛職,一邊做生意是常有的事。


而盧少驊還要求一條穩當的路,從保衛科轉崗當警察。


但名額只有一個,陳科長不僅當衆羞辱盧少驊,還出高價搶名額。



他用幾包煙打發,以禮服人。



轉頭來到廠長這邊,一份名額賣給兩個人的廠長還扭扭捏捏不知該如何開口。


他先冷着臉,等對方開價5萬,他笑着提到6萬。



廠長還來不及反應,價格敲定,他起身就走,毫不拖泥帶水。


說得好聽點,盧少驊就像靠譜大家長。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幹淨利落地解決。


但如果反過來想,他不也是個紙片人嗎?


沒有情感,沒有波動,臉上總是掛着笑。


單從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說。


他的哥哥、警察、陳科長、廠長,所有人看起來都比秦昊入戲。


於是乍一看之下,他這不動聲色的表演,並沒有一個主角該有的成長曲線。


以往我們看到的主角應該是怎樣的?


剛出場時,哪怕是新手村裏雞毛蒜皮的小困難,也要撓破頭地想一想。


因爲有糾結,有抉擇,纔會有成長,纔會有觀衆代入的空間。


可盧少驊,他太穩當,太冷靜,彷彿開局就是個頂級大佬。


接下來,還有他打怪升級的空間嗎?


先彆着急,“穩”只是他的一面。


隨着劇情發展,他開始碎裂成更多面。


盧少驊救了兩個人。


第一個,老鬼。


盧家多年的生意夥伴,卻私自用半吊子的手藝製作低純度冰毒,通過盧家的進口貨物流入市場。



他的冰毒生意引來白粉商追殺,害得盧家貨物被查。


爲什麼還要救他?


自然是因爲,他的手藝能解決自己眼下的麻煩——錢。


但是,演示完製毒方法的老鬼,還沒來得及做發財夢,就被盧少驊送給了白粉商。



身處化工廠,手握製毒方法。


老鬼,還有何用?


第二個,師父。


教會盧少驊化學知識的恩人,一輩子待在實驗室的高知幹部,卻被老伴尿毒症的高額費用難住。



徒弟製毒,當師父的不僅不制止,怎麼還要加入?


原來自己每天打交道的化學原料,變個花樣就能賣幾百萬。


他這是在救自己和老伴的命。


可是,警察查到師徒倆的那一天,也是老伴沒撐住的那一天。


師父知道躲不掉,還是願意對徒弟表示感激。


爲什麼?


他終於讓自己“活”了一次。


而此時盧少驊這個當徒弟的,說了兩句話。


對師父,他說,“咱們之間,不說這些”。



對小弟,他說“你把賣車的事兒,一定告訴師父,這樣他怎麼做,心裏就有數了”。



警察查過來,不存在贓款,只有盧少驊賣車救師孃的錢。


製毒的罪,自然就師父一個人擔下來。


有人說,盧少驊是誰沾上誰倒黴。


倒不如說,他是在救人的時候就已經想好,將來會毫不猶豫將他們推出去。


這份人情味,便是故意暴露出來的。


在這之後,纔是他的真面目——


陰狠。


看起來,過了十多集,盧少驊才正式“黑化”。


而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你都幾乎看不到他的脆弱面。


按常理來講,主角無論正反派,都應該是陰陽調和的。


要展現過人之處,也要暴露弱點給觀衆,這樣才能讓人信服。


即便要走上歪路,也先要被生活打垮。


無奈之下,誤入歧途,纔會顯得合理。


但盧少驊的陰狠,簡直像呼吸一樣輕鬆。


因此,這樣的人物只能有一個解釋:


他是個比其他人更高一階的冷血動物,隨時權衡利弊,隨時利用、拋棄身邊人。


所以他走上犯罪道路,才自然而然,毫無負擔。


正如現實裏的劉招華。


一組毒梟“光榮事蹟”。


拿贓款搞綠化。


他僞裝成富商,在桂林與政府合作,騙取一千多萬投資,又用這些錢把3萬畝荒地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紅豆杉林場。



潛逃不忘學習。


上學時就是化學神童,潛逃時他甚至在各地參加高校化學交流講座,給學生講課。



通緝犯當英雄。


他見義勇爲,徒手搏鬥三個小偷,登上報紙頭版,還大方接受採訪。



這些“好人好事”,全都發生在他被全國通緝的逃亡路上。


而在“本職工作”上。


他在被捕之後的的採訪中,話裏話外無不是驕傲。

“那你知道他對你生產出來的冰毒的利潤滿意嗎?”

“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滿意。”


鎮定自若,彷彿天下無人能奈他何。


始終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裏,知道如何凌駕於他人之上。


他的身上有着90年代的“野蠻生長”。


就像是個在單機遊戲裏開了解碼器的人,可以擁有凌駕於整個系統的自由度。


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天馬行空——


大多數人還在畏手畏腳時,有些人已經摸索到了地圖的邊界,敢想敢幹。


可如今,我們許久沒有再看到這樣的角色。


這幾年的大熱劇中。


無論是《狂飆》裏的反派高啓強,還是《漫長的季節》裏的正派王響。



而他們獲得觀衆的共情都因爲一個同樣的標籤——


老實人。


他們的人生是被環境擺佈的。


直到有一天,命運猛地一推,徹底脫軌……


如今大家都習慣了老實人在命運面前奮起抵抗的故事。


似乎只有給予主角充足的正當性、合理性,他的行爲纔會被理解。


但這,恰恰不適用於與劉招華式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並不是說,秦昊這次演繹的毒梟最好、最接近。


而是他這次打開了觀衆的視野。


就像《掃毒風暴》的海報上,用了茨威格的一句話作爲題眼。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它指出了另一個情況——


有沒有可能有這樣一種人,其實一早就知曉了命運的價碼,然後給自己安排命運?


就算觀衆一早就知道他是反派,他最終會落網。


還是會被這“純粹的惡”吸引。


就算我們知道最終結局。


也會在跳出了過分依賴的悲情鋪墊與道德掙扎的奮鬥史之後。


仍然對起這個“開掛”之人掀起的腥風血雨保持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