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鉅被除名第35天,長和228億港口交易生變!中資砍價30%入場

由 李砍柴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長和賣港口事件影響之深遠,很多人都沒想到。

7月28日,長和實業發佈公告,與貝萊德財團的獨家磋商期已屆滿,但交易並未終止。

爲應對監管壓力,長和計劃邀請中國內地主要策略投資者加入買方財團,並調整交易架構。

長和希望通過中資參與,降低阻力,確保交易通過國內外的監管審批。

在此之前,外交部曾表態,堅決反對“經濟脅迫”,要求維護公共利益。

國家市場監管局也曾多次強調,交易需通過反壟斷審查,且不得規避審查程序。

巴拿馬方面更是指控長和在2021年續簽港口合約shi2cunzai違規,要求重新審查。

長和手握全球23國43個港口,其中包含巴拿馬運河兩端關鍵港口。

這些港口總估值228億美元,涵蓋100個泊位及智能碼頭系統。

之前曾有中企出更高的價格想要收購,被長和拒絕。轉頭長和就想以低價賣給美資。

這樣的前後對比實在太明顯,民間輿論都在指責李家“給美國遞刀”,《大公報》會連續發文,抨擊其“背叛民族大義”。

現年97歲的李嘉誠,早在2018年就已卸任職位,正式退休。

今年5月,李嘉誠還被看到現身啓德體育園,觀看五月天演唱會。

被問及賣港風波,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周凱旋擋在一旁說,“李先生已經退休了!”

其實李家的態度,早就有跡可循。

2023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卸任政協常委,算是退出了內地政治舞臺。

2025年6月27日,港府公佈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34人中僅李澤鉅未能獲得連任。

至此,李家在港府商業之外的影響力幾乎清零。

港府商人也清醒認識到,“愛國者治港”絕不是一句口號。

7月28日,長和實業發佈公告,確定引入中資,調整交易架構。

李澤鉅想延續李嘉誠的無限風光,終究還是被現實狠狠打了臉。

他忘了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前。

提到李澤鉅,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低調”。

與霍家的霍啓剛、霍啓山,或是賭王家族的子女們頻繁亮相於公衆視野不同,李澤鉅的名字似乎總是與“鮮少露面”聯繫在一起。

即便是他的弟弟李澤楷,儘管行事放蕩不羈,花邊新聞也從未間斷。

而李澤鉅,這位亞洲首富的接班人,卻始終保持低調。

有傳言稱,李澤鉅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爲他揹負着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父親李嘉誠非常強勢,李澤鉅活在父親的光環下,難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華。

另一方面,隨着家族投資重心轉向英國,李澤鉅不僅要面對複雜的商業環境,還要應對來自英國某些勢力的種種需求,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李澤鉅爲數不多的公開露面中,最近,他就家族出售港口一事發表過看法。

他說:“歷史證明,任何人長期賭香港差都是錯誤的,只要香港和內地有發展機會,我們都會投資。

換句話說,我們有龐大的國際資產,只要當香港或內地有發展機會,我們都會投資。”

這句話的邏輯問題顯而易見。

按照常理,如果看好某個地區或行業的未來發展,投資者應該會選擇積極佈局,而不是等待機會出現後再行投資。

而李澤鉅的表述卻給人一種“看好但不投”的感覺,解釋了又好像沒解釋一樣,讓人產生質疑。

1964年出生的李澤鉅,如今已經61歲。

年輕時,他在斯坦福大學一口氣拿下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管理碩士三個學位。

從1985年踏入長江實業的青澀新人,他就一直作爲接班人被培養。

1996年,發生了震驚全球的綁架案。

李澤鉅被張子強團伙綁架到偏僻農場,張子強隨後單槍匹馬進入李嘉誠住宅談判,自稱“要錢不要命”。

李嘉誠當場支付家中備用的3800萬港元現金,次日又通過銀行轉賬 10億港元,總計約 10.38億港元,按當時匯率約合1.3億美元,創下香港贖金最高紀錄。

而次日,李澤鉅便返回公司處理事務,冷靜得讓人刮目相看。

也是從那時候起,李澤鉅出現在公衆面前都是一副冰冷的“撲克臉”,公開講話永遠都是惜字如金。

但這種刻意低調,反而成了他的保護色。

1996年長江基建拆分上市,是李澤鉅的“成名作”。

他主導的上市行動獲得25倍超額認購,更在隨後十年將業務版圖擴展至英國、澳大利亞等10餘國,涵蓋能源、公路、水處理等領域。

即便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和互聯網泡沫,長江基建仍保持利潤增長,被《時代》雜誌評爲“全球最具影響力企業家”之一。

2018年,李嘉誠正式退休,李澤鉅以“零負債”姿態接掌長和系。

截至2023年6月,李澤鉅將家族負債率從10%壓至5%,遠超父親時代的穩健。

2023年《彭博商業週刊》剖析發現,過去五年,李澤鉅主導的17宗跨國併購全部成功,而同期王健林、郭廣昌的海外收購失敗率達43%。

不得不說,人家的確有經商頭腦和智慧。

據說,李嘉誠擅長“低買高賣”的財技,而李澤鉅更癡迷“基建+科技”的生態閉環。

不過,2020年起,李澤鉅也開啓了“賣賣賣”模式,目的就是爲了降低負債率。

長和相繼出售歐洲電訊塔、倫敦地標寫字樓等資產,套現超3000億港元。

爲了繼續套現,2025年3月,更試圖以228億美元出售全球43個港口給美國貝萊德,創港口交易紀錄。

這一系列操作將長和系負債率壓至5%,現金儲備超千億,被評價爲“比李嘉誠更狠的資本操盤手”。

只不過,比起拋售英國產業輿論沒有太大反響相比,這次全網都在斥責他。

面對爭議,他解釋,“撤資說法老土,買賣是常態”,強調中國仍是投資重心,內地資產佔比超90%。

還有人說,他在2024年業績會上透露未來將聚焦東南亞市場,同時優化內地業務。

拒絕中資高價收購,轉頭低價賣給美資,這種“優化”,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媒體追問未來發展究竟指向何方時,李澤鉅引用了和黃醫藥實驗室牆上的標語:“真正的創新,是從看清自己DNA開始的。”

李澤鉅口說所說的DNA到底是什麼?

未來的李氏家族到底聚焦國外還是國內,我們把答案交給時間吧。#頭條深一度#

—END—

(小可 老A)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