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媽媽高情商反應,值得你學習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18

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你催孩子快點去寫作業,他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跟你說:

“我爲什麼要聽你的?”

你會是什麼反應?

是發火:“你這是什麼態度?”

是委屈:“我是你媽,我還不能管你了?”

還是困惑:“他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當孩子跟我們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時,我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會很失落。

自己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娃,突然間,不再是那個乖寶寶了,是個會扎心、會氣人的大孩子了。

一:孩子爲什麼“突然不聽話”了?

當孩子試探性地跟你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時,你先別急着上火、生氣。

他倒不是故意要和你對着幹,而是正經歷成長中很正常的一個階段——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想爭取自己的話語權。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大多數事情,都是大人說了算。

必須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些事,全被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孩子還小時,他沒那個力量去抗爭,多數時候,是乖乖聽話。

但到了7-8歲,他的邏輯開始發展出來,他有了自己的主見,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開始想:“我明明想這樣做啊,爲什麼非要我那樣做呢?”

他想爲自己爭取一定的“選擇權”、“話語權”。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話語:“我爲什麼要聽你的?”

他這句話的背後,不是說“你不配指揮我”,也不是“你不能命令我”,而是:

“媽媽,我能自己做主嗎?”

但他可能,沒那麼高的說話藝術,所以說出來的話,就簡單粗暴了點。

如果我們只顧着生氣,覺得孩子長大了,要跟我們對着幹了,那我們可能就會用權威壓制。

孩子也許表面聽話了,但內心會覺得:“我說了你也不聽。”

久而久之,他就不願跟你溝通了。或者,他的叛逆心,會一點點累積,等到青春期,一次性爆發。

二:高情商媽媽怎麼回應?

一位寶媽跟我說,她正好經歷了兒子這樣的階段。

當兒子朝她不耐煩地說“我爲什麼要聽你的”時,她真的是很受傷的。

只是,她很快讓自己冷靜了下來,沒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後來她的回應,堪稱高情商,我們或許可以學習。

①接住情緒,先不回懟

媽媽知道,當大家都在氣頭上時,越溝通,效果只會越差。

於是,她讓自己深呼吸3次,然後看到孩子的情緒:

“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希望我安排你,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

兒子一聽這話,語氣也軟了下來:

“是啊,從我回來開始,你就在說‘趕緊去洗手’、‘別把垃圾扔那個桶’、‘別坐那’、‘沒看見我正忙,去幫忙盛飯啊’。

其實很多事情,你不說我也會做啊。

只是你一直讓我做這、做那,別做這、別做那,我就真的很煩。我又不是提線木偶,你指哪我往哪。”

兒子一口氣說了很多,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孩子的“命令”和“禁令”比較多。

意識到這一點,她便也沒那麼生氣了。

②設定規則,讓孩子參與決策

聽完兒子發的牢騷,媽媽想了想,說:

“看來,你有很多自己的主意。那這樣,我們一起商量看,怎麼做,能讓我們好好說清楚一件事呢?

比如我想保持家裏乾淨,我希望你把果皮垃圾扔專門的桶裏,這樣不會招惹蚊蟲。

我希望平時做家務你能幫幫我,不然每次我都很累。”

媽媽給了兒子自主的權利,也願意尊重他的想法,這時候,孩子就願意跟她溝通,也願意配合。

兒子告訴她:

“你別一上來就要求我該幹嘛、不該幹嘛。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想法啊,你說了後,我自然就知道怎麼做了。”

媽媽點點頭,她接着問:

“那如果你做的事情,我不同意怎麼辦呢?”

兒子接着說:“那你至少也要聽聽我的想法。”

媽媽想了想,又和孩子商量:“要不這樣,遇到有分歧的事,我們一起定個規則。大家一起遵守,這樣就不需要一直說,你覺得呢?”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感覺到了力量,他自然就認同了。

③引導責任,而不是強調服從

媽媽最後還對兒子說了一句:

“如果有些事我不認可,那我會告訴你後果,你自己要去承擔,不能到時候又讓我去善後。

比如如果你晚睡,早上起不來遲到,或者做作業不認真被老師罰。若老師找我,你得自己去接電話,我不會管。”

這是一種責任引導法,媽媽沒有威脅孩子,而是告訴他:每一個選擇都會有結果。

兒子聽完後,點點頭。

媽媽把這次孩子的“叛逆”事件,成功地轉化爲一次教育機會。

她也從“命令者”的角色,轉爲“傾聽者”。孩子也能從這種改變中,慢慢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聽話。

長遠來看,這樣的教育方式,比一味地“壓着聽話”更有用。

因爲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聽媽媽的,他終究要學會爲自己做決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