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姜文新電影《你行!你上》,我頓悟託舉一個男孩最好的方式!

由 男孩派 發佈於 親子

'25-07-19

姜文出新電影了!

時隔7年,他帶着新電影《你行!你上!》重回大衆視野。

在電影中,他一頭泡麪捲髮,化身“瘋爸”郎國任,帶着兒子郎朗,從瀋陽出發,開始彈鋼琴,最終成功圓夢,登上世界舞臺。

我帶着兒子去看了這部電影,發現前排還有好幾個家長,也都帶着孩子一起。

整場電影看下來,有搞笑,有熱血,有感動,有心酸。

更多的卻是讓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電影中郎朗的成名路徑,我發現他的優秀,除了自身天賦外,其實也離不開父母的悉心託舉。

那麼,作爲普通家庭的父母,我們要做些什麼,才能託舉出優秀的孩子?

想要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都需要父母有點犧牲

冰心說:“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腦子裏最先蹦出來的,就是這句話。

作爲孩子媽媽,我也常常羨慕很多父母,能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有的成績好,常年考第一;有的天賦高,琴棋書畫樣樣都精通。

直到看見郎爸的付出後,我纔開始反思自己:

別管孩子優不優秀,先看當父母的做得夠不夠。

在電影裏,郎朗小時候跟着動畫片《貓和老鼠》,就自學了彈鋼琴。

爸媽發現了這一點,就趕緊找到縣城裏的沈老師指導。

沈老師傾囊相授,可教到後面,發現自己也教不了郎朗,建議他們去北京。

她看着郎朗父母,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走專業這條路,要有決心,要有犧牲。”

沈老師的一番話,讓郎朗爸媽陷入了兩難,最終,他們商量決定,爸爸辭職,帶郎朗去北京追夢,媽媽留在瀋陽工作,做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所以你看,爲什麼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焦慮,很糾結?一邊擔心他成績不好,一邊又擔心他活得不快樂。

其實,我們焦慮的,表面上看是擔心孩子的能力強不強,擔心他的未來過得好不好。

實際上,我們焦慮的,是自己沒法用盡全力去爲孩子兜底。

做父母的,如果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能做到拼盡全力、不留遺憾,自然就會少很多內耗。

電影裏,郎爸爲了能讓郎朗能好好練琴,可謂是用心良苦。

在北京的時候,琴聲擾民,爲了讓郎朗不被影響,郎爸爲全樓各層打掃廁所,他對郎朗說:從今往後,鋼琴的事歸你管,鋼琴之外歸我管。

後來,去了克魯茲,這裏天才雲集,爲了讓郎朗專心練琴,郎爸給他送水,喂他喫的,給他扇風,無微不至。

姜文飾演的郎國任說:孩子,就是我的事業。

這句話彷彿一顆子彈,正中我的眉心,讓我瞬間警醒。

是啊,教育好孩子,就是父母的終身事業。

如果當爸媽的,在教育路上怕麻煩,疏忽了孩子,那又怎麼能指望孩子成才呢?

教育孩子就像種田一樣。

你懂得耕耘,勤施肥,多澆水,最終這片田地裏,才能結出豐厚的果實。

養娃也一樣,你肯定付出時間和精力,肯花心思,孩子才能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堅定地走到底。

用“相信”

點燃孩子自驅自律的引擎

想要孩子變得有出息,除了需要努力付出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想起一個故事。

曾經有個小男孩,放學後老師給了他一張紙條,並囑咐他回家交給媽媽。

媽媽打開紙條看到後,流着淚對孩子說了一段話:

“您的孩子是一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的老師能夠教他,建議您親自教導。”

多年過去,這個孩子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他就是愛迪生。

後來,母親去世時,愛迪生在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了這張紙條。

他這時才發現,上面寫着的是另一句話:“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們決定不讓他繼續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

愛迪生看後淚流滿面,他在日記中寫道:

愛迪生是一個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親,把他改變成了一個世紀天才。

在《你行!你上!》電影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郎朗父母的這一點。

不管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都義無反顧地相信孩子能行,給足了郎朗信心。

從一開始,郎爸就得出了三個結論——“咱兒子是鋼琴家!咱兒子是鋼琴家!咱兒子是鋼琴家!”

彈琴勝似取經,八十八鍵多過八十一難。

如果沒了父母的鼓勵和託舉,孩子天賦再高,也可能中途放棄。

影片中,郎國任帶着郎朗來到北京,在歐亞老師那裏學彈鋼琴。

歐亞老師說郎朗是地才,算不上天才,郎爸卻說,那是斧正他,讓他不要驕傲。

後來,郎朗遇到了鋼琴界的大師諸葛伯樂,跟着伯樂學鋼琴,並拿下了日本鋼琴大賽的第一名。

伯樂看中了郎朗的天賦,想讓他跟着自己學習,讓郎爸回瀋陽。

郎爸則想送郎朗去克魯茲深造,兩人意見有了分歧。

郎爸問伯樂:“天花板往上是哪兒?”

伯樂回答:“是老鼠的窩。”

“再往上呢?”

“是鋼筋水泥。”

“再往上呢?”

“是金字塔的尖尖。”

當時,諸葛伯樂明白了郎爸的想法,也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他不相信郎朗能考進去,並放出狠話:我不會要克魯茲的落榜生。

可郎爸還是堅決送郎朗去備考克魯茲了。

結果,郎朗不負衆望,成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克魯茲。

經過千辛萬苦,郎朗學有所成,找到了經紀人福爾摩斯,準備開始他的演出之路。

可福爾摩斯和郎國任理念產生分歧,福爾摩斯讓郎朗對着牛彈琴,打算讓郎朗練到四十五歲,才能出道。

當時在美國,華人是很難出頭的,福爾摩斯不相信郎朗能捅破“天花板”。

但郎國任不一樣,他相信兒子是最優秀的鋼琴家,他對福爾摩斯說:那邊的人想的偉大都是遠的地方,眼前的人你能不能看出他的偉大?

正是這種來自家長無條件的信任,讓郎朗一步步掙來了自己的機會,最終成功登上世界的舞臺。

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自證預言”。

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他很聰明,也不會花心思來學習,他考試會敷衍了事,然後對你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

但如果你覺得孩子能學成某件事,並不斷地激勵他,暗示他,那他也會朝着這個方向去改變,最終成爲這樣的人。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

“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父母的鼓勵和暗示,藏着無形的力量。

負面的、消極的語言,會摧毀孩子的天賦,拖着孩子墜入深淵;

而多說肯定的、積極的話,則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能量,讓他不斷向前,最終超越極限。

優秀的孩子背後

都站着有遠見的父母

在電影中,郎國任對諸葛伯樂說了一句很霸氣的話:“我纔是總設計師,你們都是臨時工。”

是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設計師。

一個好老師能影響孩子三五年,一位好家長卻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從瀋陽,到北京,到德國,到日本,再到美國音樂學院克魯茲。

可以說,沒有父母的託舉,哪怕郎朗再有天賦,也很有可能泯於衆人。

小時候,郎朗剛被挖掘出鋼琴天賦時,郎爸不管下雪還是下雨,都會送他去學鋼琴。

郎爸對郎朗說:“下大雪,其他人偷懶,咱倆正好把課都上了。”

他利用孩子的“攀比心”,讓郎朗徹底愛上了上鋼琴課。

後來遇到一些挫折,郎朗媽媽也一直支持他,並告訴郎朗:家是你永遠的港灣。

甚至,爲了能讓郎朗去考克魯茲,郎爸寧可得罪諸葛伯樂:“我要是去,得罪你;要是不去,就會毀掉郎朗。”

從他發現郎朗有彈鋼琴的天賦開始,他就認定了郎朗是鋼琴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爲此努力。

教育家王金戰曾指出,父母要站在孩子未來的角度,爲孩子的成長設計,做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傾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去給孩子規劃出一條成長路徑。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爆火的檯球冠軍趙心童。

在2025年斯諾克世錦賽上,趙心童在決賽中奪冠,這也是中國選手第一次獲得世錦賽的冠軍。

趙心童從小就喜歡打檯球,爸爸知道後沒有反對,而是爲孩子規劃了“學習+練球”的平衡模式:白天在校認真學習,放學後由自己陪伴去球房。

後來,他發現孩子確實很有天賦,便開始重新規劃房間佈局,打造斯諾克球房,重金聘請專業教練,讓他接受更爲系統、專業的指導。

最終,爸爸的一路託舉,讓趙心童一舉成名,拿下了冠軍。

家庭教育家李茜說:

“每個孩子的腳踝處都拴着一個橡皮筋,它連接着的,是父母所站的階層。

假設父母認知足夠高,孩子滑落時,它會把孩子拽上去。

但如果父母認知很低,孩子往上爬的時候,它會把孩子拽下來。”

父母的規劃和佈局,決定了孩子能夠往哪兒走,能夠走多遠。

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一場馬拉松。

家長有規劃,懂得把勁兒往哪裏使,孩子成長起來纔會更順遂。

這也要求我們去做一個成長型的家長,就像電影裏的郎爸一樣,在陪伴郎朗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音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即便他是拉二胡的,也能在克魯茲裏登臺彈奏。

父母學會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認知和規劃能力,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少些阻礙,走得更遠。

看完《你行!你上!》,我最大的感觸就是: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在教育上,其實也有一座冰山。

冰山上面,是大家都能看見的閃光點,孩子成績優秀,會彈鋼琴,會各種才藝。

可大家看不見的,是冰山下面,父母的奮力託舉。

父母的悉心教導,父母的指引鼓勵,父母的遠見規劃……這些纔是孩子成長的根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教育好孩子,就是我們的終身事業。

所以,教育路上千萬不要怕麻煩,千萬不能偷懶。

你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兒,孩子人生的花纔會開在哪兒。

點個吧,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