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兒女讓你幫忙帶娃,“聰明”的老人,會做足3方面的準備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19

想先問問大家:

如果你的兒女讓你幫忙帶娃,你會幫嗎?

我想大多數老人都能給出肯定的答案,原因也很簡單:心疼兒女。

然而,在帶娃這件事情上,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無論是生活習慣的差異,還是育兒觀念的區別,一旦處理不好,不僅自己受累,還可能影響家庭關係。

而那些真正聰明的老人,往往不會盲目應承,而是會提前做足以下3方面的準備。

正所謂:有備無患,才能全身而退。

如果你也正在幫年輕人帶娃,不妨瞭解一下。

01.先過“身體關”,不因託舉兒女而咬牙負重

不得不說,帶娃絕對是個體力活。

就像我當全職爸爸那會兒,總說自己是一款不敢關機、不能黑屏的超智能手機,得24小時隨時在線,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試想想,我一個男的尚且難以支撐,更何況老人呢?

尤其是照顧嬰幼兒,熬夜餵奶、換尿布、追着學步的孩子跑,簡直是家常便飯。

而這些,都需要充沛的精力,以及健康的身體。

可能有的老人剛一開始,還覺得自己能夠應對,但時間一長,腰痠背痛、睡眠不足,各種慢性病接踵而來。

甚至有的老人明明身體已經感覺到極大的不適了,但卻爲了不給年輕人添麻煩,硬是咬牙堅持。

到最後,小病拖大病,不僅自己遭罪,還會讓原本正常運轉的家庭,瞬間失衡。

就像我家樓下的張阿姨,在給她兒子兒媳帶娃前,腰椎間盤突出就已經很厲害了。

可她還是爲了成全兒子的小家庭,毅然走上了帶娃的道路。

結果沒多久,因爲整天抱娃的緣故,徹底倒了下去。

這一下,住進了醫院,兒子兒媳還得分心照顧她,家裏亂成了一鍋粥。

所以說,只要給兒女帶娃,一定要先過“身體”這一關。

比如,去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知道自己平日裏該注意什麼。

只有這樣,在帶娃時,纔有的放矢、學會規避。

要記得:

你的健康,纔是兒女最大的福氣。千萬不要因小失大,爲託舉兒女而負重前行。

02.劃清“責任線”,別讓越界傷了親情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視頻。

有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商場裏撒潑哭鬧,硬要爸爸媽媽給買玩具。

媽媽在一旁給孩子解釋,說這樣的玩具,家裏有好幾個了。

可孩子不但不聽,而且還哭鬧的越來越厲害。

就在媽媽勸解的過程中,奶奶幾次三番的衝到了孩子面前,試圖抱起孩子,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每次一靠近,都會被兒媳推開。

而孩子呢,可能覺得身後有奶奶作爲倚仗,就是不怎麼認真聽媽媽的表達。

這樣來來回回幾次之後,就在奶奶再次衝到孩子面前時,孩子媽媽再也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衝着婆婆就大聲吼道:“媽,你要不先走,行不行”。

吼聲響徹在商場裏,不僅路人投來詫異的目光,就連老人也僵在了原地,一時之間下不來臺。

其實,老人幫年輕人帶娃,一定要記得“幫”這個字。

既然是“幫”,那就一定要劃清“責任線”。

像是教育孩子、塑造價值觀等事情,就要把權利交回年輕人手裏,不介入、不摻和、不越界。

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人各司其職,也才能減少矛盾、衝突的發生。

更要在心裏不斷提醒自己:

帶娃是幫忙,不是取代父母的角色,守住界限,才能讓親情更融洽。

03.在“愛的程度”上留有餘地,才獲感恩

有太多的老人,因爲心疼兒女工作辛苦,主動包攬了帶娃、養育、教育、家務等所有事。

從餵飯哄睡,到接送早教,甚至一日三餐,都任勞任怨、一人承擔,幾乎很少讓兒女插手。

甚至爲了託舉兒女的家庭,甘願捨棄自己的社交活動、興趣愛好和健康,傾盡全力的付出一切。

有時就連自己的養老錢,也會貼補給年輕人。

這種方式,看起來是把愛意拉滿,但卻極容易走入兩種極端。

要麼在老人過度承擔責任的情況下,年輕人充當“甩手掌櫃”,習慣性躺平,將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

甚至有時稍微有點過錯,還會被兒女埋怨和數落。

要麼因爲育兒理念、生活習慣,或者越俎代庖的問題,而引發年輕人的不滿和怨懟。

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付出都很難獲得感激和尊重。

其實,老人心疼兒女,本沒有錯,但凡事都講究個過猶不及。

尤其是在幫兒女帶娃時,更要記住“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

只有適當示弱、保留個人生活,才能讓年輕人敬畏你的付出,珍惜你的幫助。

否則,出錢出力一場,到頭來還會落個“不討好”的結局。

說起來,老人帶娃的本質,從來不是“單方面付出”,而是兩代人互相理解、彼此成全的過程。

而聰明的老人,不會把自己活成“帶娃機器”或者“免費保姆”,而是用智慧提前做好準備,明確各種事宜。

只有這樣的愛,纔不會累、不會怨,更會長久。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