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副總裁謝爾蓋・克里卡廖夫透露,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漏氣情況仍在持續,不過 “已顯著減少” 。

國際空間站始建於 1998 年,按設計其壽命本應爲 15 年,可如今已超期服役 10 年。俄羅斯艙段從 2022 年起就頻繁被曝出漏氣問題,2024 年甚至出現用膠帶臨時修補裂縫的情況 。長期以來,國際空間站漏氣問題一直是困擾美俄航天部門的難題。早在 2019 年,這一問題首次被發現,之後漏氣速度還曾出現過暫時性加快。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16 日報道,美俄已要求宇航員採取一系列緊急應對措施。美國航天局 10 月底發佈報告顯示,國際空間站存在 4 處裂縫以及 50 處 “令人擔憂的隱患”,每天泄漏的空氣超過正常標準 2-2.5 磅(約合 0.9-1.1 千克)。俄羅斯宇航員此前用密封劑和打補丁的方法覆蓋了已知裂縫,使每天空氣泄漏量減少了約 1/3,但漏氣仍未停止。
初步調查顯示,問題大概率出在俄羅斯 “星辰” 號服務艙與貨運飛船對接口的轉移通道上。在漏氣原因分析上,美俄雙方存在分歧。俄羅斯方面覺得,國際空間站上的微振動,或許是由用於儲能的機械系統引發,導致艙壁因 “金屬疲勞” 開裂;美國航天局則認爲情況更爲複雜,涉及機械應力、環境暴露和殘餘應力等多個因素,甚至懷疑轉移通道在地面製造時就存在材料或工藝瑕疵 。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國際空間站都超期服役這麼久了,出現各種狀況也在意料之中,就像老舊房屋,時間長了難免會有各種毛病。還有網友擔憂,空間站漏氣問題一直沒徹底解決,宇航員在上面工作太危險了。
國際空間站體積龐大,有 400 多噸、十幾個艙段,內部生活空間比大型客機內部空間還大,而出現泄漏的可能是極其細小的孔,這給尋找漏點帶來極大困難。而且空間站很多區域佈滿設備、貨物和雜物,從內部接近船體進行維修難度很大。另外,長期在太空環境下,空間站艙體受輻射、微隕石撞擊等影響,材料性能下降,也是導致漏氣等問題的原因 。
此前俄羅斯聯邦已決定將國際空間站本國艙段運行時間延長至 2028 年。其他夥伴國則希望國際空間站運行至 2030 年。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透露,國際空間站脫軌墜落計劃草案已擬定完畢,完成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兩年半時間 。
在國際空間站問題不斷的當下,俄羅斯後續是否會加快推進自主的 “雄鷹” 空間站項目,也備受關注。畢竟,長期依賴一個問題頻發的國際空間站,對俄羅斯航天發展來說,並非長久之計。而對於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而言,如何從國際空間站的經驗教訓中總結方法,爲未來建設更安全、可靠的空間站提供借鑑,同樣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