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小暑熱死牛,夜晚小暑涼颼颼”,今年小暑幾點?有啥說法?

由 大廚江一舟 發佈於 美食

'25-07-05

熱風捲過沉睡的村莊,凌晨4點04分,當時鍾指針劃過2025年7月7日的夜幕。小暑節氣在萬籟俱寂中悄然降臨。

農曆六月十三,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指向“辛”位,太陽行至黃經105度。小暑——這個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在2025年7月7日凌晨4點04分43秒正式交節。夜深人靜,只有樹梢的蟬鳴和牆角蟋蟀的唧唧聲,似乎在迎接這個屬於盛夏的節氣。

“白天小暑熱死牛,夜晚小暑涼颼颼”,在我們,老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他們認爲,如果小暑交接發生在白天,尤其是烈日當空的正午,那麼這個夏天將會異常酷熱,連耐熱的老黃牛都難以忍受。

而像今年這樣的小暑交接在凌晨時分,則預示着接下來的暑天相對溫和,夜晚甚至會有“涼颼颼”的感覺。

然而在江南地區,同樣的農諺卻有着截然相反的說法。一些地方流傳着“白天小暑把扇丟,夜晚小暑熱死牛”的說法。這種解釋認爲夜間交節時熱氣積聚不散,反而預示着更持久猛烈的高溫。

今年小暑的三個特點

2025年的小暑節氣非同尋常,擁有三大鮮明特徵。

深夜交接:今年小暑的交接時刻是凌晨4點04分,屬於典型的“夜晚小暑”。在多數解讀中,這預示着今年三伏天可能不會出現極端酷熱。

月中小暑:農曆六月十三的交節時間,使今年小暑處於“既不在頭也不在尾”的中間位置。農諺有云:“小暑在頭,熱死老牛;小暑在中,冷熱適中;小暑在尾,三伏穿襖*''。

晚小暑:相較於往年,今年小暑在農曆六月十三到來,屬於“晚小暑”。民間智慧總結:“早小暑旱斷河,晚小暑水滿江”,預示今年夏季降雨可能較爲頻繁。

3. 自然物候,生靈避暑

古人將小暑的十五天細分爲“三候”,每五天一個變化,展現着自然界微妙的避暑智慧。

一候溫風至:小暑伊始,拂面而來的不再是春日的和煦微風。此時的風帶着明顯的溫熱感,甚至有些燙臉。走在路上,風都是熱的。

二候蟋蟀居宇:田間地頭的蟋蟀們早已感知氣溫變化。這些敏感的小生靈紛紛從田野撤離,躲進人類居住的屋檐下、牆角根兒、石頭縫裏。夜深人靜時,它們的“避暑音樂會”便悄然開場。

三候鷹始鷙:天空中,老鷹帶着幼鷹開始更加積極地學習搏擊長空的本領。它們藉着上升的熱氣流,飛得又高又猛,遠離被曬得發燙的大地。

4 南北食俗,人間煙火

小暑時節,各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在炎炎夏日裏撫慰着人們的味蕾。

在北方,“頭伏餃子”必不可少。新麥磨製的麪粉散發着清香,蓮藕拌肉的餡料清爽解饞。全家人圍坐包餃子的場景,本身就是一種對抗酷暑的儀式感。

魯南蘇北地區則盛行“喝暑羊”。當地人相信,三伏天喝熱騰騰的羊肉湯能“以熱制熱”,發汗排溼。燉得爛爛的羊肉配上胡蘿蔔,湯濃肉香,一碗下肚,渾身舒坦。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本篇文章的具體分享了,你還對此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嗎?歡迎評論區分享給我們,咱們下期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