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要求主幹道兩側野樹雜草留茬高度在10釐米左右,組織羣衆搞“人草大戰”,引發輿情。國家監委派員暗訪、現場督辦,嚴肅處理信陽市副市長、息縣縣委書記等9人,並在全國公開通報。
全國公開通報!副市長、縣委書記等9人被處理
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本質上是錯誤政績觀支配下的急功近利和貪圖虛名,必然帶來極大的資源浪費、發展機遇浪費,透支一個地區、領域的長遠健康發展,嚴重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從根本上背離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一些地方熱衷於打造領導“可視範圍”內的項目工程,而不考慮客觀實際,“不怕羣衆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
誠然,一個優美的形象猶如一張名片,能夠提升城鄉環境,吸引投資,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人文等效益。但是,“形象工程”往往不顧羣衆需要和當地實際,超越當地發展階段,嚴重浪費資源,老百姓普遍不認可。
政績好不好,最終要看羣衆的評價。想在羣衆心目中留下好名聲,就要精心謀事、潛心幹事,努力爲人民羣衆多辦好事、辦實事,而絕不能靠作秀、討巧。“政績工程”是爲了個人或小團體的目的和利益,不顧羣衆需要和當地實際,這樣的政績無論多顯眼、多宏大,羣衆肯定不滿意。比如,湖南省湘潭市委原書記曹炯芳上任後爲“儘快見到政績”,在全市大拆大建,累計鋪排項目345個,結果造成包括楊梅洲大橋在內的33項工程爛尾。這些“政績”的背後,是務虛功、圖虛名、謀私利,傷害人民羣衆的感情,給主政的地區或領域留下沉重包袱。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一方面給人警醒,爲官一任,政績如何、名聲好壞,並不是在衆人前、在位時聽到的;一方面給人提示,爲政之道,以順民心爲本,以厚民生爲本,如此,自然會得到民意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