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限制野樹雜草高度、搞“人草大戰”的做法,看似轟轟烈烈,實則違背了人居環境整治的初衷。圖/IC photo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要求主幹道兩側野樹雜草留茬高度在10釐米左右,組織羣衆搞“人草大戰”,不僅引發了輿情,還把一項好好的民心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
據報道,12月22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聽取了《國家監察委員會關於整治羣衆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提到了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這一形式主義問題。
爲此,國家監委派員暗訪、現場督辦,嚴肅處理信陽市副市長、息縣縣委書記等9人,並在全國公開通報。
藉着人居環境整治的名義,把主幹道兩側野樹雜草留茬高度都規定了,還組織羣衆搞“人草大戰”,不僅輿論觀感不佳,其背後透露的爲了面子好看、一律整齊劃一的形式主義作派更值得警惕。相關負責人被嚴肅處理,也算咎由自取。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的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的居住環境更乾淨整潔,居住條件更舒適。這既是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其本身也是建設和美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類似限制野樹雜草高度、搞“人草大戰”的做法,看似轟轟烈烈,實則不僅難以真正落地執行,還勞民傷財,違背了人居環境整治初衷,消解了民衆對相關政策的信任度。這不僅是執行政策用錯力的問題,更是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觀、權力觀的直觀反映。
如果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角度,考慮怎麼讓村莊更宜居,其關注點顯然不應該是主幹道、不應該是野樹雜草的高度,而是背街小巷是否乾淨整潔、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成效如何,旱廁改造是否有更經濟實惠的辦法……
類似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村莊規劃管理的工作本就不少。這些涉及民生的“小事”裏,有着農民對居住環境改善的熱切期望,也理應是環境整治政策落地的着力點。
然而,個別地方在推進相關政策時,不僅沒有把好事做好,反而走樣變形,做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無論是在農村道路兩側“刷白牆”,還是“造盆景”、違規舉債建“地標”,乃至此次給野樹雜草限高,都是個別地方主政者企圖“短期內出政績”,借中央的惠民政策,變着花樣給自己臉上“貼金”。此次報告,正是對這類行爲的嚴肅警醒。
還需看到,這種面向野樹雜草“開刀”的操作,與之前的一些形式主義作派相比,看似更“小”,卻也因此更具隱蔽性。此次問題的曝出,某種程度上,也因“引發輿情”的緣故。
因此,針對形式主義隱形變異的問題,職能部門不妨拿出更多的整治辦法,暢通網上投訴舉報渠道,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拓寬監督渠道,讓監督更加精準有效,讓更多形式主義作派無處逃逸。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