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2025上海車展,車企不提“智駕”了

由 南方週末 發佈於 熱點

'25-04-24

2025上海車展上的小鵬汽車展位。南方週末記者趙繼林|攝

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下稱上海車展)迎來首個媒體日,各大車企足足搞了一百多場發佈會。

據主辦方介紹,車展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一千家中外企業參展,展出總面積達36萬平方米,與歷屆相比,參展的國別範圍更廣、規模再創新高。

不過,一些在中國汽車市場表現落寞甚至難以生存的品牌,沒有出席車展,如韓系車。豪華和超豪華品牌這次沒來參加的也不少,如捷尼賽思、瑪莎拉蒂以及勞斯萊斯。國內造車新勢力中的哪吒和極星汽車也未出現。

“智駕”更名

上海車展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出手“剎停”無序的智駕宣傳。

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發佈《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公告中提到,會議圍繞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有關產品准入和軟件在線升級備案要求,聽取汽車生產企業落實情況及建議。

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車企將駕駛輔助功能稱作“智能駕駛”,模糊了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界限。

伴隨監管收緊,車企宣傳重點也開始緊急調整,弱化對於“智能駕駛”的宣傳。很多車企不再使用“智駕”“高階智駕”“自動駕駛”“代客泊車”等字樣,用於上海車展展臺新品宣傳。

幾乎所有的整車廠、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都選擇了“××智能輔助駕駛”這樣的用語,宣傳其L2級駕駛輔助系統。

如比亞迪2月發佈的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此次宣傳海報換成低調的“天神之眼駕駛輔助系統”;理想汽車在新發車型中,智駕煥新版變成了智能煥新版,對應的AD PRO/AD MAX也都同步調整爲“高級輔助駕駛”;蔚來汽車並未重點宣傳輔助駕駛,僅在展臺一隅將相關描述改爲“智能輔助駕駛”。

藉由本屆車展發佈新成果的智駕科技供應商地平線,爲其新系統更名爲“城區輔助駕駛系統HSD”。在發佈會上,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沒怎麼宣傳新系統的智駕能力,而是花大量時間講述智能駕駛的發展邏輯、未來展望等。

不過,即將首發高速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的華爲ADS 4還是使用了智駕的宣傳語。對於未來埃安將與滴滴合作推出的L4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廣汽明確承諾將爲安全擔責,開啓智駕安全“車企全擔”時代。

比亞迪展出的天神之眼駕駛輔助系統。南方週末記者趙繼林|攝

機器人吸睛

此次車展,不少車企新勢力、主機廠等都用人形機器人取代了“車模”。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與機器人IRON互動出場。機器人舉起手臂與何小鵬碰拳後,何小鵬上臺分享。這是人形機器人IRON的車展首秀,IRON配備了60個可動關節。

“十年前,新能源汽車還是車展上的新鮮事物,而現在已經成了絕對主力。下一個十年,我想人形機器人也會越來越多地現身車展。”何小鵬說。

小米CEO雷軍沒有出席本次車展,外界期待的YU7也沒有亮相。小米汽車展臺限量發放SU7 Ultra同款閃電黃配色棒球帽和車展限定礦泉水,吸引了不少觀衆駐足。

鴻蒙智行無疑是本屆車展的“流量擔當”,攜八大車型亮相。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爲上汽集團站臺,並表示華爲和上汽集團一起打造的“尚界”品牌首款車上市後預計銷量會“大爆”,要上汽集團準備好足夠的產能。

在4月16日舉行的鴻蒙智行新品發佈會上,華爲正式官宣與上汽集團打造的“尚界”品牌。這是繼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後,鴻蒙家族的第五界。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爲263.53億元人民幣,相較於2023年的45.88億元,上漲幅度高達474.4%。

餘承東還和黃渤、馬東一同在展臺上與觀衆互動,他在介紹問界M8的防水性能時,黃渤擰開手中的礦泉水,便往車座上潑。

跨國車企“重倉”

在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以寶馬、奧迪、安波福、大陸集團等爲代表的跨國車企及供應鏈巨頭,通過首發本土化產品、公佈重磅投資計劃,向中國市場傳遞了深度參與、長期深耕的信號。

車展開幕前一日,梅賽德斯-奔馳在上海舉辦品牌科技日,其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國不僅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更是全球創新的核心引擎。我們正從‘在中國,爲中國‘邁向’在中國,爲全球’,以本土研發反哺全球體系。”

車展上,安波福宣佈,其武漢連接器新工廠和上海英凱博自動化工廠將於下半年投產,進一步強化本土供應鏈能力。大衆汽車集團則深化與地平線的合作,成立合資公司,研發面向中國市場的L2++級輔助駕駛系統。

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宣佈在中國成立本土研發體制,中國市場車型研發從日本轉移至中國,本土研發的第一批車型Bz7、Bz5亮相,計劃2026年國產。

4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與豐田汽車公司在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豐田汽車將在上海設立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建設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以及豐田先進動力電池生產能力。

“現在國外反倒在學習中國,完成了學生到老師的轉變,這是非常大的變化。”參展的法雷奧中國區市場產品總監蒲雲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雖然有貿易摩擦,但中國在技術、成本、效率方面有明顯優勢,歐洲的跨國車企要保證中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必須要與中國合作。“我們要提高自己的速度,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在這種環境下就很難生存。”

南方週末記者 趙繼林

責編 馮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