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峯期患癌,讀博任大學副教授,還是家族企業董事,朱雨玲王者歸來:回到賽場像夢一樣

由 魯中晨報 發佈於 熱點

'25-07-14

7月14日,WTT美國大滿貫女單決賽賽場,代表中國澳門隊出戰的朱雨玲4比2戰勝中國隊00後小將陳熠,首次登頂WTT大滿貫賽。

朱雨玲說:“今天這場比賽我們雙方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希望大家能給年輕小將掌聲。能回到賽場像夢一樣,我希望這個夢繼續下去。”

半決賽賽場,朱雨玲與老對手伊藤美誠再次相遇。這一次,朱雨玲以4比2的比分,實現了這場遲來五年的“反擊”,昂首挺進決賽。

賽後,她平靜而有力地宣告:“時間永遠是在滾滾向前,她不是五年前的她,我也不是五年前的我。”朱雨玲的晉級之路含金量十足:接連淘汰世界第二王曼昱、韓國名將申裕斌,曾是世界第一的她“王者歸來”。

從巔峯到深淵:一場與命運的角力

此前與伊藤美誠的五次交手,朱雨玲三勝兩負,2018年、2019年的兩次對決,伊藤美誠均笑到了最後。彼時正值東京奧運會備戰關鍵期,在國乒“輸外戰如芒在背”的高壓環境下,持續的壓力讓她的身體悄然發出警報。

2020年8月,東京奧運會隊內模擬賽前,因免疫系統問題,朱雨玲無奈退賽——這是她最後一次身披國乒戰袍出現在賽場。不久後,甲狀腺癌的診斷書,將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準大魔王”,推向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回望巔峯歲月,朱雨玲的乒乓履歷曾閃耀着無數高光。

1995年出生的她,與陳夢並稱“國乒女單雙子星”。18歲殺入世乒賽四強鎖定主力;2010年成爲世青賽最年輕女單冠軍;2012年包攬世青賽女團、女單、女雙三冠;2014年助國乒奪得世乒賽女團冠軍,仁川亞運會摘得女團、女雙桂冠;2015年拿下世乒賽女雙、國際乒聯巡迴賽總決賽女雙冠軍;2016年成爲全錦賽首位女單三連冠得主,再奪巡迴賽總決賽女單冠軍,還以P卡選手身份隨隊征戰里約奧運;2017年10月首奪世界盃女單冠軍(職業生涯首個三大賽單打冠軍),11月登頂世界第一;2018年橫掃世界盃、世乒賽、亞運會女團冠軍;2019年實現亞洲盃女單三連冠。師從“大滿貫之父”李隼,她一度被視作下一個“大魔王”的最佳人選。

從雲端跌落,不過瞬息。2021年,東京奧運會前夕,甲狀腺癌的確診讓她的運動生涯急轉直下。2020年3月的那場國際賽事,成了她暫別賽場的句點。2021年底,新奧運週期開啓,朱雨玲正式告別國家隊。

甲狀腺癌的手術檯,是朱雨玲人生中未曾預料的戰場。2021年9月28日,術後不久,她在社交媒體上貼出微笑豎拇指的照片,配文“勇敢地卸下包袱”。這簡單的七個字,是向病魔宣戰的檄文,更是與世界和解的宣告。

她坦言確診過程的掙扎:“其實2019年我就察覺身體異常,但當時正全力衝擊東京奧運資格,不願輕言放棄,所以刻意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 奧運夢想的沉重與身體的預警在她體內撕扯,最終,一場大手術切除了腫瘤,也暫時切斷了她的職業乒乓之路。當醫生說出“至少需要六個月靜養”時,朱雨玲清晰地意識到,“可能很難再以選手身份迴歸了。於是,我徹底離開了乒乓球世界。”

放下,有時是另一種形式的拿起。

多面人生:在跨界中重構自我

“一個會打乒乓球的multitasks (多任務並行者)”,這句話不僅出現在朱雨玲各個社交平臺的自我簡介中,更是她放下球拍後的真實生活。

“術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對校園的嚮往引領朱雨玲走進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課題《精英運動員職業轉型影響因素研究》源於切膚之痛:“離開賽場時,我曾陷入迷茫:‘除了乒乓球我還能做什麼?其他選手如何轉型?’”她試圖拆解運動員與世界之間的那堵“牆”,學術研究成爲她理解社會、重構自我的橋樑。“電子科大帶給我的,是另一種人生的昇華。”

2023年,朱雨玲以副教授身份入職天津大學體育部,創立“雨玲工作室”。身份的轉變讓她肩負起“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重任。面對一羣“連拍子都不會握”的學霸學生,她傳遞的不只是技術,更是體育的快樂真諦:“上乒乓球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帶着微笑,開心地玩起來。” 這份育人的喜悅,讓她“腰桿都是直的”,成爲她新生命篇章中溫暖的底色。

同時,她也承擔起家庭責任,“因爲父母經營半導體相關企業,我也在公司學習管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實習。”並正式擔任家族企業執行董事。

天津大學體育部副教授、電子科技大學DoM合作管理學博士、半導體公司執行董事。在多重身份下,朱雨玲的每一天都過得緊湊充實。作爲大學老師,她每週要給不同年級的學生們上6節必修課,同時還要帶校隊訓練;作爲在讀博士,她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完成了全英文開題報告;作爲執行董事,每天上午9點,她會準時在線上參加公司例會。她享受着這種充實:“時間擠一擠總會有的。”

從澳門出發:重啓乒乓夢

2023年7月出臺的澳門《人才引進計劃》,被朱雨玲敏銳地抓住機遇,“考慮到澳門能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無論是生活品質、家人團聚還是商業機會”,她迅速行動。憑藉卓越的履歷,申請“流程異常順利,2023年9月申請,2024年1月就正式獲批澳門居民身份。”

身份的轉換,不僅爲她打開了個人發展的新空間,更在不經意間,爲那顆深埋心底的乒乓球夢想的種子,悄然鬆動了土壤。澳門,成爲她拓展生命版圖的又一個新座標,也悄然架起了通往復出賽場的橋樑。

2024年7月,澳門冠軍賽的外卡邀請函意外送達。闊別賽場三年的朱雨玲坦言,“有些不知所措”,但學生們的期待給了她勇氣:“他們興奮地說‘想在電視上看老師比賽’,甚至暑假主動留校陪練。” 這份純粹的支持,讓她決心再試一次。

於是,這位學者、教師、企業管理者,帶着對乒乓球最本真的熱愛與一身歷練後的從容,代表中國澳門,重新站在了國際乒壇的賽場上。復出後的10個月裏,早田希娜、平野美宇等名將成爲她的手下敗將。這個前世界第一用拍子告訴世人,即便她曾病魔纏身,即便她身兼三職,只能在週末進行非系統的訓練,她依舊有世界第一的實力。

朱雨玲的迴歸,遠不只是競技層面的復出。正如國乒功勳教練吳敬平所言:“她完成了自我救贖。”

如今,站在球檯前,她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她卸下了沉重的“必須贏”的包袱:“不斷追求勝利固然珍貴,但那種永無止境的追逐,往往在退役後留下巨大的存在主義真空。如今我學會了‘鬆弛感’,真正享受乒乓球運動。”

當朱雨玲在講臺與球檯間穿梭,在學術研究與企業管理的世界裏探索,又在聚光燈下揮灑汗水,她展現的是擁抱無限可能的生命樣本。只要熱愛不熄,生命總有下一局。

今年4月,朱雨玲曾在微博寫道: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撥雲見日的過程
該喫的苦 該受的累
該掉的陷阱 該撞的南牆
一個都不會少
可那又怎樣 我們努力就好
如果事與願違那也一定是另有安排

所有失去的都將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Every end brings a new beginning

來源 | 解放日報 記者秦東穎 實習生 姜思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