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啓動榕江縣不可移動文物災後調查評估

由 環球網 發佈於 熱點

'25-07-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貴州榕江7月17日電(應騰 周燕玲)“在此次洪水災害中,榕江縣境內20處不可移動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縣城城區有11處受‘過水’,就是洪水湧入建築內部的影響較爲嚴重。”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17日說,雨水連綿不斷的沖刷、順水流下各類雜物的衝擊、大量積水長時間的浸泡等,都會給不可移動文物帶來危害。

圖爲正在進行清淤工作的兩湖會館。應騰 攝

受洪災影響,貴州榕江衆多古建築不同程度受損,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貴州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開啓受災文物調查的統籌工作,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受災文物調查組,對榕江境內兩湖會館(紅七軍一縱隊司令部舊址)、江西會館古壁畫、車寨鼓樓等20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體檢”和“診療”,這也意味着貴州正式啓動對榕江不可移動文物災後調查評估。

在5天的調查中,文物調查組來到洪澇災害影響最爲嚴重的主城區,對9處古建築、古遺址、廊橋、古壁畫、革命文物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實地調查測繪,並對文物本體進行判定,採集文物本體的各類數據信息,全力蒐集、整理、保存好舊構件。

圖爲文物調查組進入垮塌的廣慶賓館內部,對所存的建築結構進行測繪。應騰 攝

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廣慶賓館、練國樑烈士故居、江西會館古壁畫及紅七軍軍部舊址陳列展覽受損最爲嚴重。記者現場看到,經過兩次洪水浸泡,廣慶賓館二層樓面整體垮塌,門板已全部損毀,屋面垮塌40%,牆面裂縫也較爲嚴重。

圖爲文保人員查看受損的木構建築。應騰 攝

“建築,特別是木結構建設,因爲被雨水浸泡時間過長,軟化後就會加速建築結構性損傷,加快摧毀力度。”石斌說,即便建築本體沒有垮塌,經過洪災後雨水下滲會導致地基鬆動,從而引發建築下沉或坍塌。

始建於嘉慶年間,距今217年的車寨鼓樓在洪澇災害下也留下了“病患”。

“你看牆上明顯的水痕,洪峯來臨時,鼓樓內部積水最深處達3米,洪水退去後的淤泥有20釐米厚。”石斌說,由於遭受洪水浸泡,鼓樓的一層木板壁吸入性含水率30%左右,圍牆經過浸泡後也產生裂縫,“雖然建築本體影響不大,但隱患不少,下一步木結構的防潮、防蟲工作尤爲重要。”

經過兩次洪水浸泡的江西會館古壁畫,5幅壁畫都出現本體損壞,整體脫色嚴重,越漸淡化的壁畫,更難被路過的行人發現。

“牆體經過洪水浸泡後溼度驟升,鹽分滲入反覆結晶,壁畫就會逐漸酥化成‘千層餅’,這是壁畫裏的‘癌症’。”石斌指着壁畫損壞部位告訴記者,這些脫落、酥鹼、起甲等複合傷害,將隨着潮溼度、紫外線的變化加劇。

接下來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將對文物受損情況進行統計,並在勘察工作的基礎上,及時制定文物清污技術措施,指導相關專業清理團隊先給建築“擦身子”——逐層剝離兩湖會館、廣東會館、古城垣、薩瑪祠等圍牆牆面淤泥;給石拱橋“正骨”——加固鬆動部位;對紅七軍舊址受水泡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清點。

同時,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還將重點檢測兩湖會館、廣慶賓館、廣東會館建築受洪災浸泡嚴重的災後病變情況,制定“康復計劃”,儘快編制各個文物保護單位搶險加固和修繕方案、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和保護方案,加快推進災後文物修繕、修復,確保修復過程的合理性、規範性和科學性。(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