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熱、關節腫痛,當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人們還不太在意;隨後,關節痛的情況瀰漫全身,身上還開始出了一些皮疹——這時候人們就意識到,應該不只是普通的流感或者發熱類疾病。
這些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症狀,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熟知。7月份,南方多個城市都被這個名字繞口的急性傳染病刷屏,不斷有網友分享他們得了基孔肯雅熱的經歷和感受,讓人們對這種此前知之甚少的“熱帶病”有了新的認識、敬畏和防範。

基孔肯雅熱重症發生的高風險人羣
實際上,基孔肯雅熱雖然傳播速度快,但是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而且能在一到兩星期後自行恢復。更值得重視的,是基孔肯雅熱有可能帶來的後遺症,以及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類似的病毒將不再罕見。
帶毒的蚊子
基孔肯雅熱最開始進入公衆的視線,源於7月8日,佛山順德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患者從斯里蘭卡務工返鄉。隨後,更多的本土病例出現。
截至7月26日24時,廣東省累計有4824例病例,其中,已治癒出院和解除醫學觀察的有3224例,無重症和死亡病例報告。
發熱、關節痛、皮疹,這是基孔肯雅熱的三個典型症狀。從發病情況來看,它跟普通的感冒確實有些相似,不過基孔肯雅熱所伴隨的皮膚和關節痛的信號會更明顯。
該病毒的傳播,源於一種體型瘦長的蚊子——伊蚊,包括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它們的身上有着一格格的白色斑點,前者也叫花斑蚊。

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圖源:雲南疾控
其中,埃及伊蚊是跟人更親近的“家蚊”,它們主要棲息在避風、陰暗的地方,像臥室的牀底、牆角、碗櫃背後等等,就連懸掛着的汗漬衣服都會藏着其身影。
蚊子雖然脆弱,一旦溫度改變就會很快消失,但是他們的繁殖能力強,尤其是伊蚊,一週左右的時間就能繁殖下一代,而且24小時都處於活躍狀態,這讓它們“作惡”時間大大增長。
蚊子帶上基孔肯雅病毒(CHIKV)以後,就變得兇狠多了。
首先,病毒會在蚊子體內增殖,隨後,在蚊子叮人以後,人也被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在人體內又會大量繁殖發育,等病毒達到一定量時,釋放到循環系統,器官逐漸有了反應。

病毒達到一定量時,釋放到循環系統,器官逐漸有了反應/圖源:華山感染
大約一到兩天後,人體可感的症狀逐漸出現,也就出現了上述的發熱、出疹或者關節痛的不適。一般來說,病毒在人體出現症狀的10—12天內就會消退,最長不會超過一個月的時間。
所以,人和人之間的正常接觸並不會傳染該病毒,但是蚊子會通過叮咬進行傳播。
儘管,這是基孔肯雅第一次大範圍被國內大衆熟知,但在醫學界,它早就被監測和認識到了。1952年,基孔肯雅熱在非洲首次被發現,馬孔德語Chikungunya的意思是“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形容得病的患者會痛得將身體蜷曲。
然而,這個病毒是怎麼漂洋過海,逐漸傳播開來的?
根據華山醫院感染科的文章,2005年左右,在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島上,基孔肯雅熱來了一場驚人的大暴發。全島近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這次疫情中,病毒發生了一個重要突變,從主要靠“埃及伊蚊”傳播變得更容易通過“白紋伊蚊”傳播。這個改變一下子擴大了傳播範圍,從此病毒不再是非洲、亞洲的小衆疾病,而是全球都能傳播的傳染病。

基孔肯雅病毒傳播週期
因此,一般而言,基孔肯雅熱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但近年來,流行範圍有擴大的趨勢。
即使是在中國,基孔肯雅病毒此前也並不陌生。
2008年,中國首次發現輸入性的基孔肯雅熱病例,2010年10月,南方就曾出現小範圍的社區疫情。
感染與防治
今年以來,廣東的天氣普遍多雨、炎熱,知乎醫學科普博主李暘告訴南風窗,下雨過後,由於當地普遍潮溼,積水很難散去,給蚊子帶來了天然的繁殖場所。順德區疾控中心的調查也發現,70%的病例居住地周邊500米內存在未及時清理的積水容器,如廢棄輪胎、花盆托盤等,爲蚊蟲孳生提供了溫牀。
蚊子的活動有相對活躍的高峯期,資料顯示,日出前後和日落前是白紋伊蚊叮咬的高峯時段。所以,有不少社區發佈通報,希望居民能相約在同一時間段一起點燃蚊香,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高峯期將蚊子“趕盡殺絕”。
而相對好的消息是,目前順德報告的病例均爲輕症。儘管病例還在增長階段,但是在社會防控力度增加的情況下,基孔肯雅熱也逐漸爲公衆所瞭解,預防力度也在增加。

基孔肯雅熱防控孳生地“五清五倒”/圖源:佛山疾控
此外,同樣是由蚊子帶來的病毒,登革熱也會被與基孔肯雅熱進行比較,那麼,兩者的不同在哪裏?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風溼科醫生聶順利告訴南風窗,登革熱的流行區域會相對更多一些,以他所在的武漢市爲例,長期會接診到登革熱的病人,但基孔肯雅熱的病例則很少接觸;同時,感染登革熱的情況通常會更嚴重,因爲患者會出現出血的情況,程度嚴重的話還有血漿滲漏的風險。
此外,“雙重感染”的情況也值得重視。也就是說,一個人同時、或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感染了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急性情況下,基孔肯雅熱的危險性不如登革熱大,但如果兩者都存在,那情況就更嚴重了。”

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症狀/圖源:廣州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聶順利認爲,實際上,基孔肯雅熱並不嚇人,可防可治。但遺憾的是,以前足夠正視和了解該病的醫生並不多。臨牀上,基孔肯雅熱被誤診的情況比較普遍。他提到,在這次新聞出來之前,平時關注基孔肯雅熱的醫生不多,“如果醫生都不知道這個病,就沒辦法去診斷它。”
在急性發作期以外,基孔肯雅熱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帶來的後遺症。
“後遺症”更值得關注
基孔肯雅熱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停留在血液裏的時間不長,一般是10天左右就會被清理掉。但是,病毒還會在關節裏“作怪”。
聶順利告訴南風窗,人們需要關注基孔肯雅熱帶來的慢性關節炎後遺症。“由病毒引起的慢性關節炎並不多,基孔肯雅熱是其中一個。根據目前的統計,發生的概率在40%~80%,學者認爲它跟基因、年齡等因素有關,但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原則上講主要還是跟年齡有關。”
基孔肯雅病毒不僅在關節裏停留的時間長,而且會改變滑膜、肌腱等組織,帶來長時間的關節炎症。所以,有些病人有着風溼關節炎的症狀,但是類風溼因子卻是呈現陰性的結果,就有可能是以前感染的病毒留下的後遺症。“對風溼科醫生來說,由基孔肯雅熱引起的慢性關節炎,需要跟抗體陰性的類風溼關節炎進行相互鑑別,不然會引起混淆。”

基孔肯雅病毒不僅在關節裏停留的時間長,而且會改變滑膜、肌腱等組織,帶來長時間的關節炎症/圖:廣州日報
醫學界關於基孔肯雅熱的瞭解逐漸增多,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其實也因爲外部環境的流行強度變高。
今年以來,留尼汪島再度暴發基孔肯雅疫情,這個地方人口有87萬,至今有5.44萬人確診,其中28人死亡。這一輪疫情,還蔓延至南美洲、歐洲等地。
此外,印度、孟加拉國也紛紛出現了基孔肯雅熱傳播的情況。流行的範圍越廣,人們在旅行、出外務工時受到感染的機會也就增加。
7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警告,基孔肯雅熱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已有119個國家報告病例,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警告,基孔肯雅熱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
另一個“幫兇”,是氣候變暖,加速了蚊媒病毒的傳播。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熱都是蚊媒病毒,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從海拔和緯度上看,蚊媒病毒的傳播範圍都在增加。
一般認爲,寨卡和登革熱病毒在日平均氣溫30℃左右傳播最快,現在,能達到這些氣溫的地區在增多。
中國綠髮會的一篇科普文章提到,隨着氣候變暖,以前人們認知裏的涼爽地區也會出現蚊蟲,巴西南部城市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據預測,到2050年,巴西城市裏約熱內盧的病毒傳播季節將延長兩三個月,另一座城市累西腓將延長兩個月。
這一次輸入中國南方的基孔肯雅熱病毒類型,是一種印度洋流行株,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劉起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洋型特別容易被伊蚊傳播,傳播效率特別高,很多因素疊加起來,導致我們這次疫情超過了歷史上幾次小的暴發流行”。

2023年10月3日,護士Akhter正在一間擠滿登革熱病患的住院區執勤/圖源:世界衛生組織(WHO)
病毒如此猖狂,醫學界也想了各種辦法攻克病毒。
2023年,法國藥企Valneva研發了一款名爲Ixchiq疫苗,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這是全球首款基孔肯雅病毒疫苗。獲准臨牀使用的人羣爲18歲及以上、感染風險較高人士,但是,在實際使用階段,一些老年人出現了不良反應,引起了全球公共衛生部門的警惕與注意,現在,疫苗還沒進入廣泛應用階段。

法國藥企Valneva研發的Ixchiq疫苗
目前爲止,多數烈性蚊媒病毒均無有效疫苗和針對性治療藥物。基肯孔雅熱沒有專門的特效藥,只能在發病後進行對症治療,緩解病痛。
蚊子給人類帶來的困擾,可以想象還會持續。
李暘告訴南風窗,消滅積水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比如,人們習慣把閒置的花盆、水桶放在室外,其實可以反扣在地上,避免帶來無法消散的積水。
“無積水就無蚊蟲,無蚊蟲就無基孔肯雅熱”,在預防基孔肯雅熱的小冊子上,寫着這麼一句話。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於網絡,首圖來源於中疾控中心
作者 | 莫奈
編輯 | 張來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