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中美在瑞典的經貿會談結束,坐上過山車的中美經貿關係在這第三輪會談之後有望繼續企穩。中美的關切和條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雙方如何過招,這輪會談的成果有哪些?距離達成最終協議路還有多長?

Part.
1

備受矚目的中美瑞典斯德哥爾摩經貿磋商,在當地時間7月29日夜間結束。這次磋商吸引了足夠多的目光,富有懸念。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第三輪博弈將決定貿易戰是否要重啓,備受不確定性困擾的中美貿易是否會被再次擾亂。
面對記者,中國談判代表李成鋼表示,中美的談判富有成效,還會繼續進行會談。

本輪談判的重點是能否將中美關稅暫緩限期再度延期,爲中美繼續磋商留下空間。會談後,美方舉行了新聞發佈會,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雙方舉行了建設性的會談,但具體是否要延期,還得等待特朗普的批准。
搭乘空軍一號,從蘇格蘭返回華盛頓的特朗普表示,已經和貝森特通過電話,7月30日,他會繼續聽取貿易代表格里爾的彙報,並決定是否批准延期。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張建平:
從美國首次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到如今對全球展開關稅戰,背後都是美國以自身市場和進口爲籌碼,頻頻威脅他國加徵關稅,關稅延期不過是其“關稅大棒”的手段之一。中方始終保持克制理性,是爲了防止中美經貿關係脫軌,因爲這不僅關乎中美雙方利益,更影響全球未來發展。
Part.
2

會談前,貝森特放風,他想和中國談停止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
此前,特朗普曾經發出威脅,如果俄羅斯在50天內不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將對俄羅斯徵收100%關稅。同時,對俄羅斯石油的買家實施“二級制裁“,徵收100%的關稅。對於特朗普的“二級關稅”威脅,7月15日,中國外交部回應,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張建平:
中方態度始終明確:中俄貿易是兩國間的事,與第三方無關。俄羅斯是中國長期重要經貿夥伴,中俄遠東石油管道使貿易便利,且貿易額持續增長,不受俄烏衝突或美俄鬥爭影響。中俄石油貿易互利共贏,對中國這樣石油依賴度高的國家來說,進口俄油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至關重要,這一利益我們必須捍衛。

中美斯德哥爾摩磋商前夕,美國與部分主要貿易伙伴達成了貿易協議。
7月22日,特朗普宣佈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貿易協議。根據協議,美國對日本徵收15%的關稅,日本需要向美國開放大米等農產品市場,並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90%的利潤歸美國所有。
7月27日,中美談判前一天,美國和歐盟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對歐盟徵收15%的關稅,歐盟還需要對美投資6000億美金,並向美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能源、軍工產品等。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張建平:
近期有不少批評指出,若歐盟4月能與中國聯手對抗美國,局面或不同今。如今歐盟內部反對聲高漲,嚴厲譴責當前這份有失尊嚴的協議。歐盟走到這一步,皆因過去對美一直抱有幻想。
中美倫敦二談後,特朗普對華態度發生了大轉彎,一系列利好不斷傳來。
7月11日,中國外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首次會面。雙方加強了溝通。

7月15日,美國科技巨頭英偉達的CEO黃仁勳訪華。來華前,黃仁勳與特朗普和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分別會面,讓他本年度的第三次中國之行蒙上了極深的政治色彩。也正是在這次訪華期間,英偉達宣佈AI芯片H20重新獲得美國政府對華出口許可。隨後,特朗普也宣佈了放鬆對華人工智能芯片的管制。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此舉是6月中美倫敦磋商建立框架協議後,美方的履約舉動。

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參贊 何偉文:
這實爲一場博弈。美雖嘴上稱芯片管制不能談,卻暗中調整,如放寬對英偉達部分芯片出口。不過,這並非美政策根本轉變,因其放寬的只是“閹割版”芯片,非原標準。但至少表明我們仍有談判和推動改變的空間。

7月16日,黃仁勳脫下標誌性皮衣,身穿唐裝站上了第三屆鏈博會的演講臺。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張建平:
這家市值超4萬億美元的跨國巨頭,規模堪比日本印度的全年GDP。但芯片需依賴應用市場,對黃仁勳而言,中國市場至關重要。當前中美經貿關係經多輪談判後氛圍好轉,藉此契機推動芯片貿易、滿足雙方發展需求,其實是互利共贏的事情。
Part.
3
過去的四個月,中美經貿關係彷彿是坐了過山車。

4月2日,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中美新一輪關稅戰爆發。高峯時,中美之間的關稅規模高達145%。經貿關係陷入停滯,貨輪停運。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一輪磋商,達成了關稅戰“休戰”協議。中美貿易迅速恢復,甚至出現船荒。
日內瓦首談後,中美貿易戰轉向科技和稀土領域。美國對中國的非關稅制裁手段層出不窮,接連對半導體,半導體設計軟件,大飛機發動機等實施出口管制措施。而中國則祭出稀土管制。

事態不斷升級之際,中美兩國領導人打了自特朗普上任來的第一次電話,確定儘快舉行新一輪經貿團隊線下會談。6月9日到10日,中美在倫敦展開第二輪磋商,達成框架協議。這一利好直接推動中國在6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長5.8%,超出預期。增長強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際貿易商希望趕在8月12日關稅暫緩期限之前發貨。中美關稅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陰影,仍在困擾國際貿易。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最新數據,4至6月,中國對美出口下降24%,但中國在4至6月的總體出口卻穩定增長6.4%。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長18%,對日本出口增長7%。中國對美國以外國家出貨加快,推動了整體增長率。
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參贊 何偉文:
此前預計美國加徵關稅後,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將降至4%,但上半年實際達5.3%。昨日IMF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將中國今年增速預測上調0.8個百分點至4.8%,受此帶動,全球增速預測也上調0.2個百分點至3.0%(4月預測爲2.8%)。可見,美國對華出口下降雖非利好,但對中國外貿及整體經濟的影響遠小於外界,尤其是美方的預估。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張建平:
當前中美經貿領域相互依存關係其實極爲緊密。研究顯示,中美是全球最具系統重要性的兩大經濟體,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已將兩國深度綁定。即便中國擁有全產業體系,但在關鍵零部件、原材料及部分軟件領域仍依賴國際貿易;而美國缺失的產業和產品更多,依存度更高。

多家外媒評論,近期,“訪華”似乎成了特朗普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是他掛在嘴邊的念想。
本次中美磋商談再次延期暫緩執行關稅,也是爲特朗普訪華做鋪墊。《金融時報》爆料,負責出口管制的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近幾個月來頻頻被特朗普告知,避免對中國採取強硬行動。
分析認爲,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想通過各種友好舉動,促成訪華。

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參贊 何偉文:
特朗普曾表達訪華意願,這是好事,我們也積極推動。但更重要的是,中美需着力解決現存矛盾問題。美方應展現政治意願,與中國保持政治、外交、經濟、投資、貿易及人文等各領域關係的穩定,如此後續合作推進纔會更順暢。


製片人:宋陽
編導:夏莎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