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三場談判讓美方痛快承認,特朗普手上沒有太多籌碼

由 慶彬有理 發佈於 熱點

'25-07-31

中美前前後後三次關稅談判,最終讓貝森特痛快承認,美國手上沒有太多籌碼。

中美瑞典經貿談判結束後這幾天,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頻頻在公開場合露面,不是發表演講就是接受採訪,介紹瑞典談判的具體成果,順便提供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說,在瑞典會談正式開始之前,美國團隊會做周密的準備,明確談判議題和目標。

【貝森特透露了不少中美談判的細節】


這更多是因爲美國很清楚,要是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脫離議程安排,都有可能破壞談判。美國的不按常理出牌,對中國已經不管用了。

據貝森特所說,中國的代表團規模在75人,而美國這邊是15人,雙方在會場各就各位之後,除去常規的念稿表態,就是圍繞各自關注的議題來回討論。

也就是事後通報中,提到的“坦誠、深入、建設性”的部分。

『三場談判下來,中方給貝森特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美國的視角而言,真正有成果的討論,是雙方代表團小組間的專題對話,還有高層間的小規模會談,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以及中方這邊對應級別的人物舉行小規模會談,隨後,中美牽頭人也舉行了單獨會談。

這給貝森特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他就形容說,中方代表沉着冷靜,是“老練的政治家”。

被問到這次瑞典會談,與之前的兩輪談判有何不同,貝森特的看法是,有前面幾次對話做鋪墊,這次雙方代表團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個人關係”,可以從較爲宏觀的角度入手,就整體經濟框架開展交流。而之前的談判,相比起來就更爲具體一些。

【貝森特說沒有籌碼,不代表他們不會嘗試製造籌碼】


當然了,如果不解決具體問題,中美經貿談判自然不可能往其他領域拓展。回過頭來看,

日內瓦談判,是爲了給關稅戰按下暫停鍵,倫敦談判,則是圍繞出口管制進行交鋒。

現在中美經貿互動穩定下來了,就可以討論宏觀議題,就經濟政策交換意見。三場會談是環環相扣的,貝森特也在有意識地基於前面兩場談判積累的經驗,不斷地調整與中國互動的方式。

『美國在中國面前沒有太多籌碼』

貝森特還主動透露,談判期間,美國曾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伊朗石油,但中方的答覆相當不客氣,直接撂下一句話,中國是主權國家,有自己的安全和能源需求,就差沒直說,美國無權置喙中國的內部政策了。

至於中俄能源經貿,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貝森特就承認,警告歸警告,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太多籌碼。

【貝森特是中美經貿談判美方牽頭人】


能用的手段,前任又不是沒試過,真要產生了效果,哪裏還輪得到他們繼續口頭施壓,說什麼希望中國爲100%關稅“做好準備”。

美國現在要考慮的是,自己發出任何威脅,都有可能遭到中國的反制,乃至於爲談判帶來大量不穩定性。之前關稅戰,特朗普政府已經因爲誤判付出了代價,不願再節外生枝。

再說了,美國的關稅政策,重心已經出現了調整,與中國達成協議是最高優先級,其他都得靠邊站。

所以我們就能看到, 近段時間,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口風軟化得很厲害,在臺海問題上也收斂了許多,就是擔心一些場外因素,影響中美最後達成協議。干涉中國內政,是一個風險與收益不成比例的選項。

【經貿談判期間,中美高層會開展小規模對話】


『美國想和中國比拼耐心和定力』

美國承認自己手上沒有籌碼,不代表他們不會去嘗試着製造籌碼,這恰恰是特朗普擅長的領域。

就現在的情況而言,美國要想與中國討價還價,也就只能從與其他經貿夥伴談好的協議入手,比如說與日本、韓國、歐盟的貿易協議。

採訪期間,美媒同樣很關注,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談了一場,順利達成美歐經貿協議,這會對中美談判有何影響?

對這個問題,貝森特並未直接回答,但是到了其他場合,他又話裏有話地表示,美國現在有了更大的籌碼,在關稅政策上不會給中國“特殊待遇”。

【貝森特與格里爾通報談判進展】


看得出來,美國仍然沒有放棄“關稅同盟”的構想,表面上不再炒作這個概念,但只是換了個形式繼續佈局。

雖說美國與日韓歐盟這幾個達成的協議,都只是初步的框架,條款細節還有待進一步敲定,能否建立起一個針對中國的壁壘,還有待商榷,但這不妨礙美國將此作爲中美經貿談判的潛在籌碼。

貝森特很篤定,美國在8月前與多個主要貿易伙伴達成協議,可能會讓中國有些“緊迫感”。可能也正是因爲美方抱有這樣的想法,中美瑞典談判,並未當即敲定延長停戰期限,只是說要推動展期,看來會繼續拉扯一段時日。

但如果要與中國比拼耐心和定力,那美國顯然是選錯了對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