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連談兩天,中方終於打破沉默,只用一句話,就說完了中美共識

由 主持人劉美希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中美代表團於7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連談兩天,談判結束後中國代表雖打破了沉默,卻只使用了一句話就說完了中美共識。那中國代表到底如何評價本次會談?這次談判又達成了怎樣的共識?

中美本次談判引起了全球關注,作爲中美經貿會談機制建立以來的第三次談判,談判前很多國家都期待中美可以達成更多共識。



但談判後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卻只說了一句:“根據中美雙方共識,兩國會繼續推動美方已暫停的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也就是說這次談判雙方並沒有其他共識,這恐怕也會被不少人解讀爲談判成果不達預期。

不過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就能發現這次談判的成果還是很重要的。

原本中美兩國商定的關稅暫緩期是到8月12日,但現在雙方同意展期就代表兩國關稅戰不會全面重啓,這就爲之後雙方協商化解分歧爭取了更多時間。

而且在兩國談判期間,美總統特朗普在專機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聲稱:他很有可能會率團在年底之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那這次中美斯德哥爾摩會談達成的繼續暫停關稅戰的共識,是不是也是在爲美國總統訪華做準備呢?

一旦特朗普真的在年內訪華,對中美關係帶來的改善作用要遠比兩國舉行經貿會談要來得多。

首先在上屆政府時期拜登突破了慣例,沒有在任內對華進行訪問。

可特朗普上臺不到一年就率領高級代表團訪華,這就恰好形成了對比,也可以被理解爲美國對華戰略的“轉折點”。

其次中美兩國經貿會談級別雖然不低,比如這次斯德哥爾摩會談中方派出的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而美方則派出了財政部長貝森特以及貿易代表格里爾,不過美方代表在談判時,依然需要“實時”向特朗普彙報且等待指示。



可如果特朗普親自訪華後中美兩國舉行領導人會談,那該會談的級別就沒有上限了,雙方探討問題的範圍也會擴大,這對化解分歧達成共識都有重要作用。

不過特朗普訪華雖然是大概率事件,但他到底要什麼時候訪華仍然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對中方來說大概率希望特朗普可以在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期間訪華,順便參加閱兵儀式。

因爲這可以將特朗普訪華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有效打破美西方國家試圖扭曲二戰史觀的宣傳。

同時也可以在此期間嘗試促成中美俄三方談判,畢竟俄總統普京已確定要在“9·3閱兵”期間訪華了。

可對特朗普來說則肯定不希望在中國閱兵期間訪華,因爲這會“打很多美國人的臉”,也會讓前幾屆美國政府混淆二戰史觀的輿論宣傳努力全部都付諸東流。

現在特朗普更希望將訪華時間點放在10月或11月,所以他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也是“具體訪問日期仍在商定中”。



而且特朗普還說了訪華只建立在中國先提出邀請的基礎上,這不就是想要塑造“美國在戰略上仍有優勢”的假象嗎?可中國卻不一定會給美國這個面子。

但不管怎麼說也希望這次中美瑞典斯德哥爾摩會談,真的可以成爲中美關係本質改變的契機,現在國際社會也都在等待兩國關係回穩。

畢竟中美作爲世界排名前二的經濟體,如果兩國爆發更大烈度貿易戰就會給整個世界都造成衝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