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次關稅談判落下帷幕,乍看之下,談判似乎並未取得顯著進展。然而,雙方一致同意將相關關稅措施展期 90 天,這一決定意義深遠,意味着雙方都有意爭取更多時間,深入思考後續的策略與行動。美方代表雖表示展期需等待特朗普總統的最終批准,但從特朗普近期的種種表態中,不難察覺其內心的糾結與猶疑。

此前,特朗普訪華的傳聞甚囂塵上,普京也曾提及希望中美俄三巨頭能在北京會面,共商國際大事。特朗普起初對此傳聞不置可否,可最近卻突然公開否認,稱這是一則假新聞。這一態度的轉變,或許與關稅談判的艱難進程密切相關。特朗普野心勃勃,期望能在 8 月與中國達成全面協定,若談判順利,他便能順理成章地訪華,實現雙方的友好交流。但現實卻事與願違,談判過程中,中美雙方在諸多關鍵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

關稅稅率、芯片、稀土,以及涉及俄羅斯和伊朗的相關問題,成爲了談判的焦點與難點。美國代表指責中國購買了伊朗 90% 的石油,特朗普更是宣稱再給普京 10 天時間,若不妥協,就將對俄羅斯加徵關稅,並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而中國和印度作爲俄羅斯能源的主要進口國,無疑將受到直接影響。對於特朗普而言,當前國際局勢錯綜複雜,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與加拿大、韓國的關稅談判陷入僵局;俄烏戰爭的調停毫無頭緒;對伊朗的打壓也面臨重重困難。在這些棘手問題上,美國迫切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協作。

中美關稅談判猶如一團亂麻,千頭萬緒。但令人欣慰的是,雙方已摒棄之前動輒威脅加徵高額關稅的強硬姿態,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坦誠交流。特朗普也逐漸意識到,中國並非日本和歐洲,不會輕易被其高壓手段所嚇倒。如今,雙方能夠開啓對話,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爲未來解決經貿爭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