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戰術海豚
這福建艦還沒正式服役呢,軍迷們已經操心上中國第四艘航母的事兒了。
隨着福建艦完成第8次海試後,在港口上“洗白白”,等着服役日期的到來。作爲中國首艘電磁彈射航母,其承載了中國人的“航母夢”,但一些軍迷眼中,福建艦雖然足夠先進,但終歸還是常規動力,在動力組成和噸位上,還和美軍最先進的“福特級”有差距。

(福建艦已經“洗白白”就等着服役儀式的到來了)
因此,中國未來的第四艘航母,就受到了大量關注。有不少軍迷表示,這第四艘航母,必須得是核動力,而且滿載排水量也得往10萬噸以上走,至少也得是12萬噸的,這樣才能“全面超越美國”。這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上航母真需要大到12萬噸麼?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造航母不是小孩玩玩具,越大就越強。而且如果我們太着急,直接把第四艘航母就造出12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可能未必是好事,爲什麼呢?
第一,首先我們承認,比美國小鷹號略大的福建艦,在設計上並不完美,福建艦的滿載排水量約爲8萬噸左右,從其甲板設計看,其戰機等待起飛區域佔用了部分第三條彈射器的飛行跑道位置,這會造成這條彈射跑道的利用率偏低,另外,福建艦和山東艦、遼寧艦一樣,都只有2部升降機,在極端情況下,調度會存在問題。

(畫面中最靠右舷的那條彈射跑道就存在和等待區重合的情況)
這都是拜福建艦的尺寸所賜,那麼在建造的時候,爲何不直接一步到位,給福建艦放大一些呢?原因就是動力問題,作爲一款常規動力航母,若排水量達到10萬噸甚至更大,給動力的壓力就太大了,這會造成航母動力不足,如果貿然加大燃氣輪機功率,那麼動力設備佔地又會太大。剛纔也說了航母上寸土寸金,動力系統設置得不合適,就會給戰鬥力帶來影響。法國的戴高樂號就是例子。由於戴高樂號尺寸小,裝備的核反應堆尺寸也不大,導致戴高樂號航母的最高航速只有27節,追不上美軍航母30多節的航速。

(戴高樂號航母的反應堆尺寸太小動力不足)
第二,下一艘航母,大概率會解決常規動力問題,使用核動力後,航母的尺寸就不必限制在滿載排水量8萬噸了,而是往10萬噸上靠了。爲什麼是10萬噸呢?因爲美軍的核航母滿載排水量10萬噸左右。
美軍作爲世界上現代航母使用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其使用核動力航母和彈射甲板航母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無論是操作經驗還是建造經驗都非常豐富,他們在尼米茲級航母升級爲福特級航母時,滿載排水量都在10萬噸左右。這就說明10萬噸左右,是最適合航母的排水量,福特級的尺寸,也是最適合現代航母理念的。中國作爲沒有現代核動力航母建造和使用經驗的國家,“踩着鷹醬過河”是最穩妥的。因此,福建艦之後的型號,大概率也會在10萬噸左右。

(無論是尼米茲級還是福特級,其滿載排水量都在10萬噸左右)
第三,爲何說中國航母要真造12萬噸,並不一定是好事呢?原因也很簡單,航母雖大,但也是“寸土寸金”,沒有一處地方是“多餘”的,中國在沒有現代彈射航母和核動力航母使用和建造經驗的前提下,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建造航母,把攤子鋪得太開,少不了會走“彎路”。若設計出12萬噸的航母,動力系統又該如何設計呢?
上文也說了,按照中國軍工的一貫發展思路,有可以借鑑的對象,自然應該先借鑑,現在有美軍10萬噸級的航母,就是很好的借鑑對象,如果借鑑到最後,中國航母的噸位還得搞到12噸,這是不是說明中國航母建造技術還不成熟,無法做到美軍10萬噸級航母那麼“緊湊”,只能放大艦體了呢?

(有資深軍迷繪製的中國未來航母,即使是設想噸位也沒有放大太多)
未來,在對福建艦和第四艘航母的使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經驗,找出適合我們自己的設計思路,到了第五艘航母,中國軍工積累足夠的經驗,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想造多大,就造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