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傑生被印度人罵慘了:稀土有那麼重要,爲什麼對中國低聲下氣?

由 阿爾法軍事 發佈於 軍事

'25-07-17

來中國一趟,蘇傑生被國內輿論罵慘了,因爲他對中國的正常態度,在印度人眼裏顯得太不正常了。

(蘇傑生來中國一趟,被印度輿論罵慘了)

前段時間,藉着來天津出席上合國家外長會的機會,印度外長蘇傑生開啓訪華。

蘇傑生此次訪華帶着兩個重要的任務,一是持續推進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二是尋求解決印度稀土危機等一系列貿易問題。

所以在與咱們王毅主任的會談中,蘇傑生罕見的務實和理性,不僅將中國稱爲“發展夥伴”,還呼籲雙方避免採取貿易限制性措施,以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

然而正是這一系列言論,激怒了印度輿論。

印度網民們的大概意思是,蘇傑生在此次與王毅主任的會談中姿態放得太低,幾乎是在哀求中方避免限制性貿易措施,而前不久中國還在“硃砂行動”中“支持”了巴基斯坦,蘇傑生低三下四的姿態令人尷尬。

印度網民不解,稀土就這麼重要嗎?竟然可以磨平一切?

印度網友表示,這不是外交,而是被包裝爲正式形式的“軟弱”。

爲此,印度輿論還掀起了一場對莫迪政府對外政策的質疑:怎麼能一邊將中國稱爲“威脅”,又一邊請求中國的恩惠?

印度網友普遍認爲,莫迪政府應該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強硬一點,不要與支持巴基斯坦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

看明白了吧,蘇傑生此次遭到印度網友的痛罵,不過是莫迪政府“贏”學的一次反噬。

(印度輿論認爲,爲了稀土也沒必要求中國)

正是因爲莫迪政府在印巴5-7空戰結束後,不斷向國內渲染印軍的勝利,同時還把矛頭指向中國,聲稱中國在衝突中“暗中支持”了巴基斯坦才導致印軍的損失,所以才造成印度國內對中國的誤解。

當莫迪政府爲了尋求緩解與中國的關係,而向中方說幾句務實的話時,印度國內就受不了了,紛紛質疑莫迪政府。

莫迪政府的“贏”學,讓印度民衆都誤以爲印度什麼都可以辦到,沒必要爲了稀土去“低聲下氣”求中國。

同時,這也是莫迪政府外交路線的一次大翻車。

自2020年中印邊境摩擦發生後,莫迪政府爲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撈取政治利益,不斷藉着邊界問題在國內渲染反華情緒,最終助長了國內的極端民粹情緒。

所以當莫迪政府想要轉變對華政策,變得務實點時,這股民粹情緒就反過來攻擊他們,質疑莫迪政府的對華路線,爲什麼一邊說中國是“威脅”,又一邊緩和與中國的關係?

(蘇傑生是莫迪政府裏對華最強硬的人物之一)

蘇傑生作爲印度外長,還是莫迪政府裏對華最強硬的人物之一,當蘇傑生對中國說起好話,印度輿論對他的攻擊自然也會更加猛烈。

莫迪政府這也不是第一次因爲“贏學”而受到反噬。

此前莫迪的心腹、印度外交祕書唐勇勝代表印度宣佈與巴基斯坦停戰時,就遭到了國內民衆的質疑和痛罵,他們不理解既然佔據優勢爲什麼還停戰,甚至還給唐勇勝扣上了“親巴叛國”的標籤。

所以說,短期來看,莫迪政府的贏學確實可以給他們帶來短暫的政治利益;但長遠來看,無異於印度的國家發展,還會助長國內民粹情緒。

當莫迪政府想要調整外交路線,緩和與中國的關係時,就會遭到國內民粹力量的反噬,進而影響的還是印度的外部環境和國家利益。

蘇傑生此次訪華的務實表現,也反映出了印度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在民族主義情緒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莫迪政府正陷入兩難。

稀土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在關鍵礦產、製造業供應鏈乃至基礎設施投資等領域,仍高度依賴與中國的合作。

(中印經貿合作密切)

然而,莫迪政府長期操弄民粹主義、煽動反華情緒的策略,已讓印度社會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政治正確”:對華強硬即愛國,務實合作即投降。

這種非黑即白的輿論環境,正在反噬莫迪政府的戰略靈活性。

莫迪政府的“贏學”敘事或許能暫時轉移國內矛盾,但若無法平衡民粹狂熱與國家利益,最終只會讓印度外交走進死衚衕。

莫迪政府若是不及時作出調整,最終將發現自己在“贏麻了”的幻覺中,輸掉真正重要的戰略機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