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8日,廣東省開平縣的春寒尚未褪盡,一場突如其來的判決震驚了這座嶺南小城。原GJ中將周址被當地以"歷史反GM"罪名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槍聲響起時,這位曾三度參與粵北會戰、爲華南抗日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軍,至死都沒能理解命運的弔詭——他明明在解放戰爭爆發時主動解甲歸田,新中國成立後更應邀出任顧問,爲何最終還會是這種命運?

周址1890年生於開平,人生的軌跡就猶如近代中國歷史一樣跌宕起伏。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很快就在粵軍中嶄露頭角。1925年東征陳炯明戰役中,時年35歲的周址率獨立團連克惠陽、海豐,其戰術靈活性與愛惜士卒的作風已初現端倪。
抗戰爆發後,周址迎來自己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1938年廣州淪陷,作爲第七戰區參謀長的他主持構建的"彈性防禦體系",在三次粵北會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940年韶關保衛戰時,他力排衆議將司令部設在最前沿,親擬的《粵北山地作戰要訣》被戰區廣泛推廣。在這過程中,他還與我黨游擊隊保持祕密聯絡,曾多次默許向游擊區輸送彈藥,這種灰色地帶的合作在戰時並不罕見。

抗戰結束後,老蔣想任命他爲徐州剿總副參謀長,但時年已57歲的周址做出了人生重要抉擇:他連續三次"眩暈症發作",蕞終只能選擇退役經商,遠離了是非漩渦。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址響應號召,不僅將南京經營的五金行資產全數帶回廣東,還主動獻出祖宅用作幹部培訓學校。時任南方日報記者王牧之的採訪筆記裏,記錄着周址在座談會上發言:"建設新廣東,舊軍人也當盡綿薄之力。"
這種積極姿態使他順利獲得顧問聘書,甚至在土改期間,其家族田產也因"開明士紳"身份獲得特殊照顧。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952年冬季,隨着鎮反運動深入,地方開始重新審視這位前GJ中將的歷史。
開平縣保存的審訊筆錄顯示,指控主要集中兩點:一是1927年任獨立第四師師長期間涉嫌參與清黨,二是1943年粵北會戰期間"貽誤戰機"。
但查閱第二歷史檔案館相關檔案可見,前者查無實據,後者與日軍解密檔案記載的戰況明顯矛盾。更弔詭的是,周址在1951年親筆撰寫的《廣東抗戰回憶錄》中,詳細記錄的戰時決策過程反而成爲"認罪材料"。
1953 年 3 月 8 日,周址以 “長期潛伏、陰謀暴動” 罪名被處決,臨刑前仍高呼 “我周址抗過日,沒害過鄉親”,實在令人唏噓。

直到32年後的1985年1月,開平縣才用27頁篇幅的平反裁定書還原了歷史真相。
調查組發現,1953年判決所依據的證人證詞存在明顯邏輯漏洞,且關鍵證人當時正因其他案件被審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複查人員在省統戰部塵封的檔案櫃裏,發現了1949年華南分局統戰部致葉帥的密件,其中明確將周址列入"可爭取對象"名單。
但這份標註"機密"的文件,當年顯然未能送達縣級審判機關。省高院隨即作出再審判決,認定原判決 “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有罪判決,恢復周址起義人員身份,並按副廳級待遇落實政策。

平反文件特別指出:“其抗日功績應予肯定,歷史問題應結合特定歷史條件客觀評價”。 周址案的平反,不僅是對個體命運的糾錯,更是對歷史複雜性的尊重。正如其墓前碑文所述:“抗戰名將,誤陷冤獄;廿載沉冤,終得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