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小區裏遛彎,碰見鄰居媽媽在大發脾氣。
她正訓兒子,臉都氣白了,手一指門口:“你出去,別在這礙我眼!”
小男孩氣鼓鼓地喊:“反正又不是我的錯!”然後一甩手,轉身就走。
我趕緊上前勸她冷靜,她一邊喘氣一邊說:“這孩子老是這樣,出事第一句話不是認錯,而是甩鍋。我都快被他氣死了。”
聽到這兒,我心裏其實有點不是滋味。
孩子說氣話不稀奇,但要是老掛嘴邊的總是這幾類“話術”,其實說明一點:情商還沒跟上來。
很多大人都以爲情商是成年人的事,但真不是。
小時候說話方式,其實就埋着長大後和人相處的“底子”。
下面這4句話,孩子要是常說,我們得多留個心眼。

一:“又不是我的錯!”
小男孩玩具搶不過弟弟,弟弟哇一聲哭出來,他不但不哄,反倒先發一句:“他自己太愛哭了,關我什麼事!”
你說他,他還一臉無辜:“明明是他先動手!”
這就是我們說的:什麼責任也不想擔,只想把鍋甩給別人。
有時候孩子作業寫得馬馬虎虎,你提醒他,他立刻來一句:“老師講得不好。”
甚至“我沒聽懂,不怪我。”
聽着像在爲自己開脫,但如果每次出錯他都只想着“甩乾淨”,那他可能一直都學不會:出事時,先照鏡子。
一個不願意承擔責任的孩子,長大後出錯就想躲、遇事就怕被批。
時間一長,不管是同學、同事,都會覺得他不靠譜。
所以當孩子總是說“不是我”,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提醒:
“不是你也沒關係,那我們一起來看看能怎麼把事情補上,好不好?”
有擔當的孩子,不一定做對所有事,但一定敢面對每一次出錯。

二:“你根本不懂我!”
一個媽媽跟我吐槽,說她兒子才8歲,嘴上已經很有“青春期氣質”了。
每次她一說多兩句,孩子就甩臉色:“你別說了,你根本不懂我。”
輕一點是冷戰,重一點就關門、摔東西。
我問她:“你家孩子是不是不太願意說自己的想法?”
她想了想,點頭:“是,他越不想說,就越容易發脾氣。”
其實,“你不懂我”這句話,很多時候是因爲——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表達。
情緒上來了,心裏不舒服,但又說不清楚,就乾脆關掉溝通通道,還順便把氣撒在最親的人身上。
這不是孩子壞,而是他不會說“我怎麼了”。
真正情商高的孩子,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能把情緒說出來:
“我有點煩,想安靜一下。”
“我覺得你誤會我了,我有點難受。”
“我只是想一個人靜一靜,不是討厭你。”
說出這句話,比甩臉子高級一百倍。
所以如果孩子說“你不懂我”,我們不要忙着反駁他不懂事,而要試着陪他說明白:
“你是不開心?還是覺得我誤會你了?你說說,我聽着。”
表達得出來,才溝通得下去。

三:“我就是不要!”
小區裏有個小男孩,大家都知道他“雷點低”。
只要你說的話跟他想的不一樣,他立馬炸毛:
“我不聽!”
“我不去!”
“我就是不要!”
哪怕你語氣很溫柔,解釋得頭頭是道,他也照樣不鬆口,一副“你說你的,我就是不改”的樣子。
表面上是有個性,實則是情緒管理能力差,溝通彈性低。
這類孩子,不願意“聽”、不願意“換位”、也不願意“讓一步”。
如果從小不教他們跳出“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模式,他們很難適應現實中那些不如意和妥協。
一個有彈性的孩子,即便一開始不情願,也會說:“我有點不想,但我試試看。”
這是“情緒有出口,選擇有空間”。
所以,當孩子老說“我就是不要”,我們別急着強壓,而是引導他:
“你不想,是因爲什麼?有沒有別的方式,讓你也舒服一點?”
能說出“不想”背後的理由,比死守“不要”更有力量。

四:“都是你害的!”
前不久,小區一個女孩參加繪畫比賽沒拿獎,回家之後就衝媽媽發火:
“都是你害的!昨天非要讓我練琴,我纔沒時間畫畫!”
媽媽一聽也來火:“你失敗就賴我啊?!”
但換個角度看,其實這是孩子不懂怎麼消化“失敗感”。
她心裏難受,但不敢正視自己的失誤,也不知道怎麼說出“我很沮喪”,於是就本能地找個“背鍋俠”。
這時候罵她,只會讓她把情緒憋得更深。
“都是你害的”,是把情緒扔出去,想讓別人背痛苦。
而情商高的孩子,是把情緒收回來,學會說:“我不甘心,但我知道下次該怎麼做。”
所以如果孩子一遇到不順就說“都是你害的”,我們可以幫他做一個小練習:
“我們一起看看,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希望怎麼安排纔好?”
不是去糾結“誰的錯”,而是引導他“怎麼做得更好”。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但也需要學會調節。
他們還不會表達,需要我們一點點教他們怎麼說清楚、說對話、說得體。
情緒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學會表達,是通關的第一步。
說得好,走得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