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覺“踢被子”,可能並非是熱的,或是在向你傳達4個信息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8-03

最近氣溫攀升,不少地方都熱出了“新高度”。

育兒羣裏,家長們的高頻話題,都聚焦在了孩子“踢被子”這件事情上。

有的家長說,這幾天自己家娃開始瘋狂踢被子,半夜得爬起來蓋三四次,不蓋怕着涼,蓋了又怕熱醒,真是愁人。

其實,作爲曾經堅守在一線的全職爸爸,我真的深有體會。

尤其是夏天,明明空調開到26℃,薄被也只蓋到腰腹,可孩子還是像條小魚似的扭來扭去,三兩下就把被子踹飛。

可能對於這個問題,大家都會把原因歸結於“天氣熱”的層面上。

但實際上,有些時候,孩子踢被子並非只是熱那麼簡單,其背後可能在向我們傳達4個信號。

若是能讀懂,那麼才能夠更精準的照顧好孩子。

01.孩子踢被子傳達的4個信息

一般來說,除了熱的因素外,孩子頻繁踢被子,也許是在告訴我們4個信息。

①大腦還在“蹦迪”,身體靜不下來

睡前瘋玩瘋鬧的娃,入睡後大腦皮層仍然在“開派對”。

就比如有時週末帶娃去遊樂場玩,回來後孩子會很興奮,久久難以平靜,等到睡着了八成都會踢被子。

原因很簡單,孩子的神經系統比成人更敏感。

白天如果玩的太瘋,比如追逐打鬧、看刺激的動畫片、和家長玩“舉高高”,那麼大腦的興奮感會持續很久。

這時候,哪怕睡着了,可大腦還在“回放”白天的場景,就會導致睡眠淺、動作多的情況出現。

②身體在告訴家長“不舒服”

我們家奶豆3歲多的時候,有天夜裏突然頻繁踢被子。

起初我也以爲是熱的,結果一摸她後背,涼絲絲的。

後來帶去醫院一檢查,原來是白天喫了太多草莓和酸奶,引起腸脹氣了。

其實,小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而且睡着後,身體不適往往只能用動作“求助”。

一般來說,像是腸脹氣、鼻塞、呼吸不暢或者被蚊蟲叮咬等,都可能會引發踢被子的情況。

針對這一點,大家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去判斷。

比如說,踢被子伴隨揉眼睛、抓耳朵、打呼嚕、哭鬧,或者白天食慾下降、精神萎靡,那麼就建議去做一下全面的檢查。

③對環境不適應,根本睡不踏實

有的孩子呢,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會更高一些。

就像朋友小穎就說過她家娃,每次只要回農村老家,半夜都會睡不踏實,頻繁的踢被子。

其實,孩子的睡眠週期比成人短,淺睡眠佔比更高,對聲音、光線的變化更敏感。

就像有的孩子在城裏長大,每天車水馬龍的,噪音會很頻繁。

那麼如果回到鄉下老家,那麼就可能因爲周圍環境太過於漆黑、幽暗,聲音太過於安靜,而睡不踏實,出現踢被子的情況。

針對這一點,大家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給孩子做一些睡前舒緩的儀式。

比如親子互動、讀繪本等,都會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讓睡眠更好。

④睡姿不舒服,被子成了束縛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睡姿往往千奇百怪。

有的像小蝦米蜷成一團,有的像小飛機趴着睡,也有的必須要抱着安撫物才能安睡。

可有時候,長時間保持一個“睡姿”,身體局部受壓,肌肉就會很不舒服。

再加上如果被子比較重、睡衣比較緊,甚至牀圍欄的壓迫太大,都會讓孩子通過踢被子這樣的行爲,來實現“突圍”。

02.睡前1小時,要做好3件事

其實,孩子踢被子,大多都是因爲上述這些信號。

家長語氣被動開啓“蓋被子大戰”,不如主動調整,做好三件事。

第一,要做到睡前1小時“降刺激”。

像是跑跳、打鬧、看電子屏幕等,都可以改成安靜一點的活動,比如讀繪本、拼積木、聽兒歌等。

與此同時,也要避免喫零食、喝甜飲料等情況。

第二,睡眠環境“精準調節”

孩子入睡前,可以通過調暗燈光、保持舒適室溫來營造良好的睡眠玩具,幫助孩子更快的進入深度睡眠中。

第三,睡衣被子“輕裝上陣”

給孩子要選純棉、透氣性好的睡衣,厚度一般要根據室溫調整。

被子選蠶絲被或者薄棉被,重量以孩子翻身不覺得壓力大爲基準。

其實,養娃就像是在“解密碼”。

孩子的每個小動作背後,可能都藏着某些需求。

如果下次再看到娃踢被子的話,別急着蓋,先摸摸他的後背,感受一下冷熱。

再看一下小肚子,是否有脹氣的情況,然後觀察下週圍環境,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畢竟,比起“不踢被子”,我們更希望孩子睡得香、睡得踏實。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