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三季度財報發佈:產量1.8億顆,營收156億元

由 大衛聊科技 發佈於 科技

'24-12-03

自從中美“芯片之爭”正式吹響號角之後,不少國產芯片相關企業都受到了衝擊,或打壓或封鎖,處境相當艱難。而相反地,歐美的扶持政策幾乎都放在了英偉達、格芯等一衆美芯巨頭身上。但正因爲是“重點關照對象”,因此這些企業和中國大陸企業的來往也被盯得很死,以英偉達來說,凡是先進的AI芯片都不允許供應,唯有“落後”的芯片才被允許出售給中企。

乍一看,美芯企業都是獲利者,但仔細想想,這場“芯戰”之中,哪有什麼贏家?一方面,英偉達等美芯巨頭相當於被砍掉了一大部分的先進AI芯片業務,且限制了和中國大陸市場的往來。另一方面,無法通過外購方式獲得先進芯片的中國大陸企業,不得不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當前的經營必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斷供”的方式,對中國芯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在過去,我們長期被“造不如買”的錯誤觀念所主導,現如今,我們被美西方一盆冰冷的水從頭澆到腳,是不是該徹底清醒了?拋棄一切幻想後,用一句中國的老話來說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通過自主研發,中國芯纔能有未來。

近日,中芯國際發佈了三季度的財報,也證實了這一點。截止到9月底,中芯國際的單季度的營收達到了21.7億美元,大約是156億元人民幣,而其量產的芯片數量已經達到了1.8億顆,這個成績如何?來看個對比就知道了。

作爲中芯國際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格芯也發佈了三季度的財報,從數據來看,格芯三季度的總營收約爲17.4億美元,和中芯國際相比,相差了約4億美元。但需要強調的是,格芯是美重點關照對象,而中芯國際也是美重點關注對象,一個是扶持,一個是打壓,在這種差異下,格芯的營收卻比不過中芯,這就耐人尋味了,更何況格芯還有技術優勢,就連外媒都感嘆,這是斷供的副作用。

究其落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在“芯戰”的影響下,格芯也被迫走上了“脫鉤斷鏈”的道路,可以說,格芯幾乎失去了中國大陸市場,而中方又加大了半導體行業的扶持力度,這也給國產芯片企業提供了巨大助力,中芯國際就是“國企採購名單”中的優先級,就這一點,格芯就比不過,而中芯國際的營收則出現了比較大的提升。

其次,中國製造業水平正在快速增長,而美製造業則出現了大幅下滑,這也是爲何老美花了大力氣想要重振本土製造業的原因所在。製造業衰敗,就意味着格芯需要花更多的錢在構建完善產業鏈上,無論採購成本、運輸成本還是製造成本,都要更高,所以在價格上也比不過中芯國際。

另外,格芯作爲美芯巨頭企業,它的身上也有西方企業慣有的傲氣,什麼意思?在營收下滑的大背景下,國內的企業肯定會犧牲部分的毛利率,來吸引更多的客戶,但格芯卻不這樣,即使營收下滑嚴重,依然要保證自己的毛利率超23%,如果高的溢價,還是在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誰還會爲格芯買單呢?

總的來說,這場看不見終點的“芯戰”,既然已經開始就沒有退路了。但有國家的扶持,以中芯國際爲代表的國產芯片企業,必定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唯有堅持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中國芯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條路艱難且險阻,但只要我們拿出先輩“兩萬五千里長徵”的信念和決心,必定能夠啃下這塊硬骨頭,繼續加油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