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由中國科協主導、科技導報社具體落實建設的 “學術科協(CAST Scholar)”平臺正式上線發佈。作爲中國科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重要指示精神的關鍵舉措,“學術科協”旨在搶抓科研範式變革機遇,破解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瓶頸,爲科技工作者提供全鏈條學術服務,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圖片來源:中新網
“學術科協”以期刊數據爲核心,以科協“一體兩翼”組織優勢爲依託,以數字服務平臺爲支撐,按照“需求牽引、技術賦能、開放共享、自主安全”的原則,以“一集羣、兩平臺、三服務”的思路開展建設,即建設中國科協科技期刊集羣、數字出版服務平臺、智能數據服務平臺、創新成果傳播推廣服務、科技評價服務、學術誠信服務。現已實現編輯出版業務全流程一體化運行和文獻數據本地安全存儲,爲期刊出版傳播與科研創新提供安全可控的“數據底座”。
“學術科協”聯合全國學會、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方力量,首批確定以下合作共建單位,共同啓動學科期刊集羣建設和專業學科知識庫建設。
學科期刊集羣首批建設單位(6 家)
中國力學學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農學會,依託專業學科優勢,整合學科科技期刊資源,服務專業學科領域期刊集約化發展。
首批專業學科知識庫建設單位(11 家)
高校院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大學材料學院、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發揮學科優勢參與知識庫建設,提供前沿科研成果支撐。
科研機構與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準智能化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綠色生物製造全國重點實驗室、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以技術賦能知識庫智能化升級。
全國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立足學科特色,構建細分領域垂直知識體系。
“學術科協”錨定長遠發展,推出四大核心舉措:
規模與質量雙提升:未來將持續擴展集羣覆蓋,2035年實現1000種期刊集羣目標,助力一流期刊建設。
技術與服務雙賦能:深化 AI for Science落地,提供精準學術分析與科研支持;搭建英文投審稿系統與國際傳播平臺,提升成果國際影響力。
評價與生態雙突破:創新構建“卓越創新指數”評價體系,推動科技評價擺脫對國外指標的依賴,樹立自主評價標杆。
協同與開放雙推進:依託首批共建單位形成的協同網絡,持續吸納優質資源,推動構建深度融合、互促共享的學術生態。
隨着各方合作的深入推進,平臺將逐步成爲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學術基礎設施,爲科技強國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