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汕,酷暑難耐的2023年7月。一輛轎車載着七個人——男孩的父親、後媽、爺爺奶奶、後媽的孩子和一個嬰兒,駛向遠方。9歲的男孩想擠進後座,卻被一句“沒位置了”擋回。他最終蜷縮進黑暗悶熱的汽車後備箱,熬過了漫長數小時。

男孩的親生母親得知後,氣得渾身發抖。母親後來痛訴,在2024年11月撫養權變更前的拉鋸戰中,孩子持續遭受精神折磨:被逼辱罵親生母親、被灌輸“媽媽不要你”的冰冷話語,孩子的早餐被扔過,只能睡在飄窗上,生病的時候,對方故意扣着證件不讓就醫。親媽去要證件,反被毆打辱罵,後來對方還把她告上法庭,索賠 30 萬,理由是她 “侵犯隱私和名譽”。
即使法律將撫養權判給了母親,孩子的苦難仍未結束。生父一方拒絕交出入學必需的證件資料,直接導致孩子被迫離開校園,輟學數月。那個小小的書包,只能空蕩蕩地待在牆角。
現在,男孩的親媽已經提起民事訴訟,等着相關部門的答覆。有律師指出,讓孩子坐後備箱不只是超載違規,更是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犯,要是經常這樣,可能構成虐待罪。而扣着證件不讓孩子上學,更是剝奪了孩子的受教育權,這在法律上也是說不通的。

二婚本身不是問題,但如果家庭裏的大人把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就像這個男孩,他夾在親爸、後媽和爺爺奶奶中間,成了大人較勁的工具。親爸一方扣證件,或許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拿捏親媽,卻忘了孩子需要上學,需要正常的生活。他們對孩子的精神打壓,無非是想割裂孩子和親生母親的聯繫,可孩子心裏清楚誰在愛他,這種逼迫只會讓他更痛苦。
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曾在採訪中說,再婚家庭裏,大人的情感矛盾最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不會分辨大人的對錯,只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是造成麻煩的根源。這個男孩被塞進後備箱時,心裏可能在想 “是不是我不該跟着來”;被逼迫罵親媽時,可能在懷疑 “媽媽真的不要我了嗎”;沒法上學時,可能在害怕 “我以後怎麼辦”。這些想法對一個孩子來說,太重了。
說到底,這件事裏最讓人難受的是孩子的無助。他沒法選擇家庭,沒法反抗大人的決定,連最基本的上學權利都被證件卡住。大人之間的恩怨再深,也該守住底線 —— 孩子不是籌碼,他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權,是任何人都不能剝奪的。希望這場訴訟能有公正的結果,也希望更多人看到,再婚家庭裏,對孩子的尊重和保護,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