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一位理想車主發佈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裏他直言“理想智駕救我們一命”。事情發生在10月3日國慶假期,他們一行人在高臺服務區休息到早上六點,接着開車沿連霍高速往新疆去。

當時天還沒亮,外面一片黑,視野特別差。他們打開了理想AD Max智駕功能,以120公里的時速往前開。到了6點33分08秒,車主突然感覺到智駕系統自己開始減速,可他盯着前方,除了黑什麼都看不清。他趕緊踩下剎車人工介入,這時候纔看到前方有輛大貨車打着雙閃。等車開近了才發現,路中間躺着兩輛汽車,既沒放三腳架,也沒打雙閃,車燈沒開,周圍也不見人,顯然是剛發生了多車事故。
車主後來回想,那種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提前發現路中間的車,要是沒有智駕系統先減速,後果不堪設想。這個過程被行車記錄儀拍了下來,很快就在網上傳開了。
智駕系統能先於司機發現危險,和它的硬件配置與技術有關。理想AD Max車型裝了11個高清智能駕駛攝像頭,還有能探測200米遠的激光雷達,就算在暗光這種特殊條件下,也能看清周圍環境,實現360度的精準感知 。同時它的芯片算力足夠強,能快速處理這些傳感器傳來的信息,構建出實時的道路情況,遇到路中間的事故車輛這種障礙物,就能及時做出反應 。而人眼在黑暗中識別能力有限,等司機看清危險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對此,有人說這就是科技進步的意義,智駕能補上人工駕駛的短板,關鍵時候保住安全。還有人認爲,120公里的時速下,要是直接撞上去,車上的人很難不受傷,智駕這一下減速就是救了命。也有網友說起自己的經歷,“上次夜間開高速,也是智駕先提醒有障礙物,我定睛看了半天才發現是個掉在路上的輪胎”。不過也有網友提到,之前見過理想智駕誤判的情況,比如被爆閃燈影響沒識別出錐桶,差點撞上工程車,提醒大家不能完全依賴系統。
這次事件能看出智駕系統在特定場景下的優勢,尤其是夜間、暴雨等視線受阻的環境,激光雷達和高清攝像頭的組合感知能力確實比人眼更可靠。但也不能因此把智駕當成“自動駕駛”,它本質還是輔助工具。像之前就有理想車主在高速用智駕時,遇到車輛突然變道,系統沒觸發緊急制動,最後靠司機自己打方向才躲開危險,這類情況說明系統還存在完善空間。
其實車主的經歷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聲。現在開高速的人越來越多,夜間行車、長途駕駛時,人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危險往往藏在視線盲區裏。智駕系統的價值,不在於它能“代替人開車”,而在於它能成爲一個“永不疲倦的瞭望員”,在人反應不過來的時候多一道防線。
這場虛驚也給所有司機提了個醒:科技能幫我們規避風險,但不能消除風險。就像那位車主,在系統減速後立刻人工介入,這種人和系統的配合,纔是最安全的駕駛方式。畢竟,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靠某一項技術獨當一面,而是科技的守護加上人的謹慎,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