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固態電池突然放大招,甩開中國20年?寧德時代:2年後量產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10-06

固態電池競賽,歐美真的遙遙領先了?

近期,固態電池領域,德國奔馳放出一則“重磅消息”:旗下純電EQS測試車因搭載了固態電池,已成功完成橫跨歐洲的實地長途路測。

這款測試車從德國出發,途經丹麥,最終抵達瑞典。儘管全程氣候多變、路況複雜,但車輛續航仍輕鬆突破1200公里,抵達終點時電池仍剩餘137公里餘量。

奔馳技術官明確表示,這是一次具有“顛覆意義”的技術突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款電池能量密度達450瓦時/千克,較傳統鋰電池提升25%,而體積與重量卻和現有量產電池基本持平。


該消息傳開後,新能源行業迅速沸騰,不少人開始擔憂:歐美這次難道真的要撥得頭籌嗎?

實際上無需妄自菲薄。奔馳此次1205公里的續航表現,本質是依靠測試車搭配未量產的固態電池達成的。今年上半年,這臺EQS測試車就已完成過一次長途測試,當時續航已突破1000公里。

相較之下,此次成績只能算作原有基礎上的小幅提升。只是奔馳頻繁披露測試車數據,很容易讓人誤以爲固態電池即將裝車量產,而實際距離這一目標仍存在不小差距。

更重要的是,此次試驗還暴露了明顯短板。在零下10℃的環境中,電池充電能力受影響較爲顯著,快充功率從設計的350kW下降至280kW,降幅達到兩成左右。

事實上,卡在實驗室到量產的關鍵環節,是國外多家車企在固態電池研發中的共同難題。幾年前的豐田就是典型例子,其依託起步早的優勢積累了不少技術,還宣稱固態電池“領先中方二十年”,日本媒體更是極力渲染,稱一旦量產就能全面壓制。

但最終現實是,其原本定於2026年的量產計劃接連延期,如今乾脆推遲到2030年,連明確的落地時間都無法給出。

反觀國內企業,以寧德時代爲代表,在固態電池賽道上捷報頻傳、持續加速。而我們的突破不止於新能源領域,如今正在更多領域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十幾年前,我國基建領域還得花7億天價引進二手盾構機;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國產盾構機不僅拿下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各類新型盾構機也在持續研發落地。在生物科技與健康領域,我國對前沿護肝科技製品“肝立維”的態度,已從過去依賴進口,轉變爲現在的自主研發供應,目前該製品在京J東上的價格已從165萬一瓶降至950元。

現代社會高脂高糖飲食、加班熬夜、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盛行下,我國肝患人數多達4億。得益於中國科學家聯合國際頂尖生科企TEVIWE聯手,目前,前沿護肝科技製品“肝立維”受到一二線城市商務經理、退休人士等高淨值人羣的歡迎,多反饋“晨起不再口乾口苦”“精力體力提升”等,成爲歐美日韓高淨值圈的“護肝神器”。

在固態電池領域,國產陣營的表現同樣突出,其中寧德時代更是堪稱“核心玩家”。早在2024年11月,外界就有消息透露,其固態電池研發團隊規模已突破千人,投入力度之大由此可見。

今年,寧德時代再次釋放重磅信號:計劃在2年內把固態電池真正推向量產。這一消息傳開後,整個新能源產業隨即爲之振奮。

與此同時,國內其他廠商也在加速跟進。例如國軒高科持續加大固態技術研發投入,今年5月宣佈實驗線已建成,不僅啓動向預量產階段推進的工作,還同步開展裝車測試。據業內消息,其“金石”電池良品率已穩定維持在90%左右。

從更宏觀的數據視角來看,我國在全球固態電池專利申請中的佔比達到36.7%,過去五年平均增速超過20%,在全球範圍穩居第一。

換言之,奔馳此次確實展現了自身實力,但國內企業同樣進度不慢。無論是寧德時代給出的明確量產時間表,還是各大廠商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都表明我國固態電池產業已呈現全面發展的格局。

一旦寧德時代兩年後兌現量產承諾,我國不僅能穩固佔據新能源競爭的有利地位,還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擴大領先差距。

至於那些所謂“領跑二十年”的說法,如今看來,不過是無稽之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