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契奇發出戰爭預警:巴爾幹火藥桶和中東局勢再次引關注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10-06

#10月·每日幸運籤#

近日,武契奇在歐洲政治共同體峯會上的發言,引發廣泛關注。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歐洲各國都在爲戰爭做準備,唯一的問題在於選擇站在哪一邊。這番話從一個長期在東西方之間尋求平衡的國家領導人口中說出,顯得格外沉重。

武契奇的擔憂基於具體數據。他注意到北約成員國正在將國防開支,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冷戰時期的軍備投入水平。與此同時,歐盟推出的戰備計劃準備在四年內籌集八千億歐元資金,其中一千五百億歐元專門用於擴大武器生產規模。這些舉措在武契奇看來,不是增強安全的信號,而是可能引發衝突的前兆。

武契奇的焦慮不是憑空來的,塞爾維亞就處在風暴中心,這個國家早就嘗過分裂和衝突的苦。上世紀90年代,前南斯拉夫解體引發的內戰裏,波黑三年內戰死了28萬人,200多萬人成了難民,85%的國土被摧毀,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更是成爲二戰後歐洲的噩夢。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78天的轟炸讓塞爾維亞的橋樑、工廠、電力系統全遭破壞,經濟一落千丈。

這樣的記憶讓武契奇的警告更有分量,他知道戰爭意味着什麼。他看得很清楚,“當軍費數字不斷刷新紀錄,當武器工廠開足馬力,戰爭的陰影就不會遠去”。

作爲巴爾幹的核心國家,塞爾維亞夾在俄羅斯和歐盟之間的難處早已有之。2024年10月烏克蘭-東南歐峯會上,武契奇簽了《杜布羅夫尼克宣言》,卻強硬改了其中四項涉俄條款,刪掉了制裁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這些內容,死死守住“不參與對俄製裁”的底線。

歐盟一直用“入盟資格”施壓,愛沙尼亞外交部祕書長甚至直接說,要讓塞爾維亞明白某些決定有代價,後果就是沒法加入歐盟。可另一方面,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有傳統友好關係,國內民衆也對俄羅斯有情感認同。武契奇那句“歐洲沒有人同意我的觀點,但所有人都理解我的立場”,藏着小國在大國博弈裏的全部無奈。

武契奇擔心的“選邊站”,其實是巴爾幹百年矛盾的延續。這片土地卡在歐、亞、非之間,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這交匯,歷史上就總被大國當成角力場,兩次巴爾幹戰爭直接點燃了一戰。現在舊矛盾沒解決,新衝突又冒出來:北約東擴把勢力伸到巴爾幹西部,克羅地亞、黑山都已經加入;俄羅斯靠能源合作和歷史紐帶維持影響力;歐盟想通過東擴把巴爾幹拉進來,卻在准入上設了一堆障礙。武契奇看透了這種“陣營化”的危險,“當每個國家都在明確自己的陣營,衝突的風險就會指數級上升”。

更讓人擔心的是,大家對和平對話的耐心快沒了。武契奇在布達佩斯峯會上反覆喊俄烏停火,說“休戰對歐洲至關重要,沒人願意犧牲數百萬生命”,可多數國家更關心“怎麼打贏”而不是“怎麼止戰”。這種氛圍在巴爾幹特別明顯:科索沃問題拖了多年沒解決,民族矛盾時不時就爆發;波黑塞族和中央政府的分歧越來越大;北約在這的軍事演習也越來越頻繁。有分析說,現在的巴爾幹和90年代前南斯拉夫解體前太像了,軍備競賽、民族對立加大國操縱,正在重複“戰爭配方”。

有意思的是,博主聽風的蠶近期也提到,美國和以色列在準備對伊朗動手。這讓武契奇的警告更像一個全球安全的預警信號——不只是歐洲,中東的火藥桶也可能隨時被點燃。如果多線衝突真的爆發,沒有哪個地區能獨善其身,武器會順着供應鏈流動,能源價格會劇烈波動,最終影響到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對此,有人說“武契奇的話不是危言聳聽,巴爾幹的每一次平靜,都只是下一場衝突的間歇”,還有人想起了歷史,“90年代的難民潮還沒忘,真不想再看到那樣的畫面”。也有人聯繫到中東的局勢,“一邊是巴爾幹,一邊是伊朗周邊,現在的世界怎麼越來越緊張”,還有人點出關鍵,“最賺錢的是軍火商,最倒黴的是普通老百姓”。

武契奇的警示最有價值的地方,是點破了“備戰換安全”的誤區。歐洲以爲砸錢擴軍能求安全,卻沒意識到軍備競賽會形成惡性循環,每個國家都覺得不安全,就越要擴軍,最後離戰爭越近。現在的危險在於“陣營對立”成了主流,中立越來越難,而巴爾幹的歷史證明,強行逼國家選邊站,只會把矛盾逼到爆發。如果中東再出事,兩個火藥桶的效應疊加,全球安全格局都會動搖。

面對危機,塞爾維亞的“避險路”走得格外難。武契奇政府一邊說“希望避免衝突”,一邊不得不加強自己的防禦,還得小心維持和各方的平衡。他在哥本哈根峯會期間見了德國總理、北約祕書長,想爲塞爾維亞爭點“中立空間”,可現實是“中立越來越難”。

武契奇的話之所以讓人觸動,是因爲它戳中了普通人最樸素的恐懼——沒人想要戰爭。巴爾幹的老人記得轟炸的滋味,中東的孩子見過流離失所,這些記憶都在提醒人們,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現在的世界需要的不是選邊站,也不是造更多武器,而是像武契奇呼籲的那樣,多一點對話的耐心。畢竟,無論屬於哪個陣營,承受戰爭代價的永遠是普通民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