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生物世界

2025年諾貝爾獎於10月6日陸續揭曉,率先揭曉的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獎項是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的人。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該獎項共頒發115次,共有229人獲獎。其中,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迄今爲止唯一一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Mary Brunkow、Fred Ramsdell、Shimon Sakaguchi三人。


獲獎理由:因他們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發現而獲獎。他們發現了免疫系統的“保安”——調節性T細胞(Treg),爲新研究領域奠定基礎。這一發現促成了潛在醫療手段的發展,目前已進展到臨牀試驗中。人們希望藉此能夠治療或治癒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並預防幹細胞移植後的嚴重併發症。
曾改變醫學的三項成果
諾貝爾獎官網網站首頁列舉了三項改變醫學的發現:HIV、mRNA 疫苗和幽門螺桿菌。
HIV: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在淋巴腺腫大的患者身上發現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從根本上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治療方法。
mRNA疫苗: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研發出了對抗 COVID-19的mRNA疫苗,爲大流行期間疫苗研發的空前速度做出了貢獻。
幽門螺桿菌: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共同發現,胃潰瘍是一種由名爲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細菌引起的傳染病。

近十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他們因發現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而獲獎。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Katalin Karikó、Drew Weissman,他們因發現核苷修飾,從而開發出有效的mRNA疫苗來對抗COVID-19而獲獎。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Svante Pääbo,他因在已滅絕的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而獲獎。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他們因發現了溫度和觸覺感受器而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他們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而獲獎。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Gregg L. Semenza,他們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而獲獎。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James P. Allison、本庶佑,他們因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而獲獎。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他們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獎。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大隅良典,他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而獲獎。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William C. Campbell、大村智、屠呦呦,前兩人因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而獲獎,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獲獎。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是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Edvard Moser,他們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以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以至於諾貝爾化學獎相當大的一部分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例如,2003年化學獎頒給了“細胞膜的離子通道”,2006年化學獎頒給了“真核轉錄的分子機制研究”,2009年化學獎頒給了“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2012年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2015年化學獎頒給了“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2018年化學獎授予了“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2020年化學獎授予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