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2年報復旅遊期”滿,2025年的旅遊業,或是史上最難一年

由 夏主編旅遊攻略 發佈於 旅遊

'25-07-12

前不久,與一位成都經營旅遊生意的負責人聊天,他說,“今年的旅遊生意很難做,目前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預計今年會死不少旅行社。”

如果是普通文旅從事者的斷言,那我可能只是會略加參考一二,不會怎麼當真。但他們畢竟是最早從事川藏、川西一帶文旅產品的公司,包括最早期川藏紙質地圖、旅行社業務等業務,都是他們在經營。

“2020年公衆號粉絲量便達到幾百萬”這一項數據,就足以說明其公司的實力。

顯然,如此一位行業大佬級的話,多少有些含金量。

不僅如此,從事文旅相關內容已經7年的夏主編,也明顯感覺到了,2025年的旅遊生意,可能是疫情之後最艱難的一年。

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疫情後的2年旅遊報復消費期滿,還與遊客腰包旅遊體驗行業轉型等多方面有關。



“賽里木湖、獨庫公路”的旅遊熱度,只是“局部繁榮”畫面

大家都在說消費降級,可爲什麼那些熱門景區依然人山人海,自駕車輛將公路都擠滿了,連個門票都要提前預約靠搶?

實際上,這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導致的“局部繁榮”的畫面。新疆獨庫公路、賽里木湖等少數熱門旅遊目的地,的確遊客如潮,但新疆共有近700個景區,這10多個熱門景區繁榮的背後,大家還聽過其他新疆景區嗎?如此一來,便意味着,除了這10多個熱門景區以外的新疆其他600多個景區,可能正集體遇冷。

今年,業內人士幾乎都感覺到了,西藏、青海、川西等大區域的旅遊勢態,總體則呈現出壓力滿滿的姿態。

時令已臨6-8月暑期川藏旅遊旺季 ,置身拉薩的各大民宿主、租車行工作人員,卻感受不到旺季的到來。今年西藏、川西,遊客明顯少了許多。以拉薩市租車價格爲例,7月中下旬,拉薩市SUV的租車價格,普遍100元/天

就我個人對西藏旅遊市場的瞭解,換到前面兩年,在這個時期,拉薩市的租車價格大概是如今的2倍。

大家在網絡上看到的某某熱門旅遊地,達到景區最大承載量,遊客摩肩接踵、門庭若市的場面,可能只是“局部繁榮”的畫面,實際上真實的旅遊業正“整體承壓”

張家界、青海、西安等文旅公司的落寞,預示着傳統“門票經濟”或將被淘汰

從官方的一些數據來看,近幾年傳統旅遊行業發展艱難。

中國旅遊版塊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譽爲“山水旅遊第一股”的張家界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舉步維艱。5年內虧損13.48億元,其耗資24億元打造的“大庸古城項目”試營業四年累計虧損超過10億元,如今已成“空城”

作爲青海省省屬一級文旅國資平臺“青海旅投”成立於2016年3月29日,不到10年,便因嚴重資不抵債,其母公司及下屬13家公司已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頭號網紅景區西安“大唐不夜城”令人豔羨遊客量的背後,是西安曲江文旅公司的持續虧損。曲江文旅擁有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大雁塔景區、西安城牆等多張好牌,但是三年內卻累計虧損5.74億元。

類似的,還有云南、桂林、大連、西藏等地的文旅公司,同樣都處於困境之中。

傳統景區“門票+觀光車+演出”式旅遊體驗,越難越吸引到遊客。古城不古自然景區過度依賴門票和觀光車收入網紅不夜城遊客量雖多但是消費低,這些都是造成各大文旅公司虧損的本質原因。

疫情後的2年報復消費期滿,2025年的旅遊業,可能是史上最艱難的一年

2025年全國家庭負債率爲66.4%,較2015年的44.8%增長了約48.2%,意味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很多東西其實都已經“提前消費”了,其中不僅是房子、汽車,還包括旅遊。

從客觀邏輯分析,疫情3年,確實有一大批人無法出遊,就像餓壞了的一屋子人,當有條件用餐時,必然“報復用餐”,把當地菜市場給搶購一空,然後大飽口福。當喫飽之後,漸漸意識到腰包裏的銀子不多了,便會縮衣節食,而此時食物也不再是那麼急需的產品了,菜市場的菜商們會突然發現買菜的人少了很多。

疫情後的“2年報復性旅遊”,便是如此。第一年可能有部分人在觀望,想忍忍再錯峯出遊;第二年,大部分壓抑了多年的人,終於決定出去走走。到了第三年,想想包裏的銀子,再想想孩子的學費,又想想父母的身體,忍了又忍,還是先不要顧着自己個人的享受了,多把錢存着留給家人準備着。

2025年旅遊業低迷的另一大原因:市場轉型的陣痛期

除了因“報復旅遊”後的“空窗期”導致的旅遊業遇冷外,旅遊業的艱難,還與市場轉型相關。

傳統“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式旅遊團業務,不再能滿足遊客需求了。現在遊客重視更加個性化的體驗,不再是侷限於“回到家啥也不知道的”拍照打卡旅遊,還有人文、情緒價值的深度需求

比如“王婆說媒”、“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龍潭大峽谷平價礦泉水”等火爆出圈,不是因爲當地某某景區多麼旖旎動人,而是當地人文、消費等環境實在地道,像朋友一樣打動了人心

對於情緒價值的營造,必將成爲景區發展的主要方向。就像一個人的老家,哪怕春運再堵,人們也要回到家裏與親人團聚,這就是情緒上的歸屬感。一個地方能不能吸引人,不能過度依靠自然風光,還應該發揮人文情感的魅力。

從2000年到現在,國內發展變化巨大。手機從大哥大、傳呼機換到了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傳統紙媒也變成了網絡自媒體,網絡發展更是已經普及到了5G時代,連車都從村口全村人深夜拿着火把來看的拖拉機,變成了大多數家庭都有的新能源車輛。

然而,旅遊業的發展始終是滯後的,近20年來似乎都沒有較大的轉型。雖然旅行團在“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模式中增加了“無人機、攝影、野餐”等活動,但依然不能達到遊客預期水準,並且景區還是“門票+觀光車+索道”的方式,傳統旅遊業,不禁令人聯想到15年前街頭隨處可見的報刊亭

隨着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日益嚴苛,國內旅遊出行的意願也在年復一年增強,但是許多旅遊服務的發展卻跟不上人們的期望,如今的旅遊市場正面臨着殘忍的轉型陣痛期,類似“青海旅投、張家界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落寞,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註定有更多的文旅公司將經歷一個困境、破產到轉型的過程。

新產業的出現,必將淘汰到一些老產業,對於傳統旅遊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考驗,但也是一個機會,歷史發展如此,不能順應時代的產品,終將被市場淘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