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戀愛類型,你是哪種?

由 才子情感 發佈於 情感

'25-07-08

有人愛得卑微,


掏心掏肺卻換不來一句真心;


有人愛得強勢,


把對方管得死死的,


最後卻落得兩敗俱傷;


還有人愛得小心翼翼,


一遇到矛盾就躲得遠遠的。


可偏偏就有人,


能在愛情裏肆意綻放,


收穫滿滿的幸福。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親密關係是面鏡子,


照見最深的是你未被治癒的童年。


也就是說,


你今天的情感困局,


早在童年就埋下了伏筆。


那麼今天,


是時候看清這盤棋了。




學員小林的老公某天隨口提了句


“好饞你做的糖醋排骨”。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小林特意連趕幾天工作進度,


終於有天按時下班衝去超市,


挑了上好的排骨。


結賬時趕上高峯期,


又排了半小時的隊。


儘管已經很累,


但回家後還是立刻繫上圍裙開火。


站了兩個小時腰痠背痛,


但看着鍋裏成色不錯的排骨,


她心裏特開心,


甚至能想象到老公大快朵頤的樣子。


可老公只夾了兩塊就不再夾了。


她問:“不好喫嗎?


我覺得挺香啊。”


老公也說:“挺好的。”


她不甘心:“那怎麼不喫了?


前幾天不是你說饞嗎?”


他解釋:“那會兒特別想喫,


現在那個勁過了,中午又喫撐了。”


小林覺得:


自己一早就跟你說晚上要喫排骨,


你中午還喫多,


這排骨是多不容易才做出來的你不知道嗎?


就這麼不珍惜?


於是冷着臉甩出一句:


“愛喫不喫!”


空氣瞬間凝固。


老公不再說話,悶頭扒完飯,


就躲進了書房。


兩人就此開始了冷戰。


小林很痛苦,每晚都失眠。


又是一個失眠的夜晚,


她刷到了我的“療愈”音頻,


邊聽邊跟着冥想,幾次之後,


她說眼前浮現出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正努力把摔碎的碗粘好,


小心翼翼地捧給父母:


“你們看,碗沒壞……”


原來她童年時父母常常冷戰。


那次衝突的起因,


是母親特意早起,


給父親做了碗他家鄉的手擀麪,


卻被父親嫌棄“不如奶奶做的好喫”。


母親當場摔了碗歇斯底里:


“跟你媽過去!”


小林無意間重複了母親討好的模式,


認爲付出既是愛的表達,


也無意識地期待被看見和肯定。


而她老公的創傷也被觸發。


他童年時,


母親常逼他喫自己做的“黑暗料理”。


只要他稍露難色,


母親立刻收走飯菜,


冷臉說“愛喫不喫”,


讓他餓着肚子睡覺。


“愛喫不喫”對他而言是情感撤回的警報:


他表達不滿 = 失去母親的關愛。


你看,兩個受傷的孩子,


在婚姻裏無意識重複着父母的劇本。




這種模式,


有時就像大家常聽到的NPD,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一種表現。


不久前熱播的《再見愛人4》


裏楊子和麥琳,


就是典型的這種NPD類型。


只是,楊子是目標清晰、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NPD;


麥琳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卻希望對方能滿足她的那種。


爲什麼愛一個人,


會變成想控制對方的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呢?


這份強烈的控制慾,


其實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


想想看,那個階段的小嬰兒,


完全依賴照料者生存。


他冷了、餓了、拉了、難受了,


唯一的表達就是哭。


他需要被當成一個“小國王”及時回應:


他一哭,奶來了;


一哼唧,被抱起來了……


那時,他的一個念頭,


彷彿能直接控制世界:


“我難受,我就能獲得安慰。”


如果照料者總是及時出現、安撫,


他內心會建立這樣的安全感:


“我是被愛的,


世界是穩定可控的。”


但如果他的哭聲常常被忽視,


或是等不到及時的回應,


那份無助感和恐懼,


會深深刻在潛意識裏:


“世界失控了!


我再怎麼哭喊也沒用……”


長大後,


這份對“失控”的恐懼就可能演變爲:


要獲得愛和安全感,


就必須牢牢控制住一切,


尤其是最親近的人。


對控制型的人來說,


他們會不自覺地忽略伴侶的感受和需求,


把自己的想法、


標準強加給對方。


他們的核心邏輯往往是:


“我愛你,所以我纔要管你。”


你穿什麼衣服他才安心,


你交什麼朋友他才放心,


你喫什麼他才覺得對你好……


這就像一種替代性滿足:


每一次成功的“控制”,


都讓他們重溫了嬰兒時期


“哭聲得到回應”的原始快感。


伴侶一旦違抗他們的意志,


對他們而言,


如同世界再次崩塌。


他們會冷臉、冷戰、指責,


甚至咆哮。


爲什麼反應如此激烈?


因爲你的“不服從”,


瞬間喚醒了他們嬰兒期那種撕心裂肺、


卻無人回應的,


巨大無助感和被拋棄的恐懼,


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助的小嬰兒狀態。


他們習慣了通過掌控一切,


來獲得那一點點虛假的安全感。


當然,理解不等於無底線承受。


不得不承認,


這種模式對親密關係是巨大的消耗。


被控制的一方會像黃聖依或李行亮那樣,


感到壓抑、委屈、失去自我,


愛意逐漸被疲憊取代;


而控制者本人,


也常常深陷焦慮,


如同緊繃的弦,


難以享受關係本身的鬆弛與美好。


伴侶的疏離或反抗,


幾乎是必然的結局。


改變這樣的互動模式,


需要控制者深刻的自我覺察和持續的成長。


而作爲伴侶,


理解其行爲背後的傷痛是慈悲,


但清晰地守護自己的邊界,


勇敢表達真實的感受,


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我們身邊挺多這樣的人,


可能你自己就是啊。


這是在親密關係中習慣性“消失”、


迴避衝突、害怕深度聯結的模式。


你倆見面的時候,


或者你找他聊天的時候,他挺好,


能像正常人一樣談笑風生,


甚至顯得深情款款。


可一旦物理距離拉開了,


他不會主動表達思念,


甚至不會主動找你,


就立刻變得疏離、冷淡,


甚至“失聯”。


那麼遇到衝突呢,


不管是什麼衝突,都選擇冷戰。


只是他的冷戰不是爲了懲罰你或讓你服軟,


而是源於內心巨大的恐慌。


爲什麼靠近溫暖時,反而讓他想逃?


答案往往藏在童年的暗影裏。


比如學員小青的老公,


他小時候,家裏氣氛總是壓抑的。


有次過年,親戚們熱熱鬧鬧聊天,


小小的他也想分享學校趣事,


剛開口就被父親嚴厲打斷: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懂什麼!”


他瞬間像被澆了盆冷水,


滿腔的興奮和表達欲硬生生憋了回去,


只剩下難堪和羞恥。


類似的事情很多:


他哭鬧時被關進小黑屋“冷靜”;


表達難過被斥責“沒出息”;


想親近父母卻被推開“自己玩去”。


久而久之,他逐漸明白:


表達真實的感受是危險的,


會招來否定、冷漠甚至懲罰。


他潛意識裏形成了這樣的等式:


袒露內心 = 被拒絕 = 受傷 = 不被愛。


愛,對他而言,


變成了一個既渴望又恐懼的存在——


既渴望溫暖,又害怕被傷害。


於是,他學會了一種生存策略:


關閉情感通道,保持距離,


依賴邏輯和獨立空間。


見面時他能“模仿”親密,


因爲那是在可控的、


短暫的安全時段內,


他調動了所有學來的社交技巧。


但分開後的線上聯繫、


日常的情感流動,


對他而言卻像踏入雷區,


他害怕說錯話,害怕暴露需求,


害怕捲入無法處理的複雜情緒。


如果你剛好是焦慮型,


跟逃避型的人相愛,


尤其是異地戀,


那簡直是巨大的考驗。


你會因爲他突然的沉默、


幾乎沒有的消息而陷入瘋狂猜疑:


“他不愛我了?他出軌了?”


於是信息轟炸、電話追問。


但這恰恰觸發了逃避者最深的恐懼,


你的強烈情感需求像海嘯般湧來,


他感覺自己要被淹沒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得更遠。


他可能不是不愛你,


只是他表達愛的方式,


在你看來,


是難以理解的冷淡和疏離。


改變這種模式需要,


極大的耐心和穩定的安全感。


關鍵不是把他拽出來,


而是讓他慢慢感受到:


靠近你,表達自己,是安全的,


不會被否定和傷害。


這條路註定漫長。


許多人撐不到冰雪消融的那天,


因爲激情常在等待和不解中耗盡。


但如果你認定了這個人,


並願意付出這份耐心,


你或許有機會觸碰到他冰層下,


那顆同樣渴望溫暖、


卻傷痕累累的心。




看過了前面三種在愛中掙扎的模式,


你可能會想:


難道就沒有一種關係是輕鬆自在、


讓人安心的嗎?


有的。


這就是安全型的戀愛模式。


想象一下這樣的伴侶:


當你興高采烈地分享成功時,


他眼裏有真誠的喜悅和讚賞,


不會嫉妒或貶低。


當你情緒低落、脆弱流淚時,


他不會慌張逃離或指責你“矯情”,


而是自然地張開懷抱:


“我在這裏,想聊聊嗎?”


即使你不想說,


他也能安靜陪伴。


當你們意見不合時,


他不會冷戰、控制或討好,


而是願意坐下來溝通:


“我理解你的想法,


我是這樣看的……


我們看看怎麼解決比較好?”


他享受你們的親密時光,


也坦然支持你擁有自己的興趣、


朋友和空間。


他的愛不是捆綁的繩索,


而是托住你的風,


讓你既能安心棲息,


也能自由飛翔。


他們內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源於童年時體驗過被穩定地愛着、


被及時回應、


情感被允許和接納的經歷。


比如摔倒了,父母會關心他,


問他有沒有摔疼,


是自己起來還是需要爸爸媽媽幫忙扶起來。


比如高考分數下來了,


父母會說:“不管考幾分,


你都是我們的好孩子。”


這讓他們相信:


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他人,尤其是伴侶,


是基本可靠和善意的;


世界是相對安全和可控的。


這份內在的安全感,


讓他們在關係中自然流露出溫暖、


包容和力量:


情緒穩定,


不易被伴侶的情緒過度捲入,


或觸發自身強烈的不安;


有效溝通,


能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也願意傾聽並理解對方;


信任與獨立,


既能建立深厚的信任和依賴,


也尊重彼此的獨立性,


不把對方當作填補自己內心空洞的工具;


積極解決衝突,


視衝突爲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而非你死我活的戰爭或需要逃避的災難。


和這樣的人相愛,


你會感到,原來愛,


可以是不帶傷痛的靠近,


是相互成就的滋養。


可能我們自己不是安全型,


也沒有遇到一個安全型。


但,我們每個人的經歷,


無論是甜蜜還是苦澀,


都在塑造着那個獨一無二的“我”。


那些討好背後的渴望被認可、


控制背後的恐懼失控、


逃避背後的害怕受傷……


都是我們生命故事的一部分。


而看見這些類型,


理解它們的來處,


是我們打破枷鎖、


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畢竟,我們生來,


不僅僅是爲了戀愛。


我們生來,


是爲了體驗這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


帶着傷痕,也帶着光亮;


帶着過往的模式,


也帶着成長的無限可能。


在愛的課題裏,


無論你此刻是哪一種模式,


都請記得:


你永遠擁有學習和改變的力量,


去創造更健康、更自在的關係,


尤其是和自己的關係。


幸與不幸,不是絕對的,


更不是終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