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在國產劇工業日益成熟的今天,導演的成長路徑正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在成爲歡娛影視簽約導演之前,國浩的導演夢是靠着“土法煉鋼”一步步磨出來的。從最初以演員爲目標進入劇組,到轉向幕後、從場記做起,他靠觀察每一個工種的工作方式積累理解,用實操積累換來了從執行導演到分組導演的晉升機會。
真正改變軌跡的,是在簽約歡娛影視之後。自《延禧攻略》起,他連續參與多部歡娛劇集拍攝,通過《紫禁城裏的小食光》的試水兩集拿下“轉正”門票,正式簽約成爲導演。從那一刻起,他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導演之路往後在項目中逐步落地成型,《拾光的祕密》的執導,《臨江仙》中挑戰綠幕結合的中式美學拍攝,每一步都帶着公司機制的支撐和團隊的配合。
他的成長路徑不是一蹴而就的“爆款製造者”路線,而是典型的劇組裏走出來的導演:腳踏實地、熟悉工業流程,同時擁有創作熱情與視聽表達欲。而歡娛影視在他轉型關鍵期提供的信任與實戰機會,也讓這份從劇組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能力,終於有了穩定釋放的土壤。
對於導演生態來說,這不僅是一種個體路徑,更是國產劇工業中,真正可複製的成長樣本。

歡娛影視簽約導演國浩
娛樂資本論:請問您是如何成爲導演的?
國浩:我從小就有明星夢,曾經嘗試去做歌手,沒有成功,又通過朋友引薦進入劇組,當時覺得導演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我還是會在工作的時候用心觀察每一個部門、每一個人的狀態,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除了劇組工作經驗積累之外,我平時自己也會看很多電影,尤其是電影幕後紀錄片,去豆瓣看影評,還有自學導演理論方面的知識,未來拍戲之後的休息時間,有機會我也會去上一些導演培訓班。
我覺得導演的理論知識還是要結合我自己的“土法煉鋼式”經驗,才能讓我成爲一名可以長線發展和生長的導演。
娛樂資本論:您在導演工作方面的優勢是什麼?
國浩:首先我是從場記、執行這些崗位摸爬滾打出身,對場面的控制相對來說比較擅長。同時,作爲導演,我比較欣慰自己在拍每一場戲的事情,面對場景和演員表演,我的感受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敏銳和深刻的。

娛樂資本論:您是如何與歡娛影視結緣簽約的?
國浩:2017年開始,我以執行導演的身份和歡娛影視連續合作了《延禧攻略》《烈火軍校》《鬢邊不是海棠紅》三部劇,之後歡娛有一部《紫禁城裏的小食光》的拍攝,我嘗試拍了兩集,老闆看完覺得很滿意,就因爲這個契機簽約了歡娛。

娛樂資本論:您認爲簽約歡娛之後嘗試聯合導演甚至獨挑大樑執導,和以前做執行導演有什麼不同?
國浩:最大的不同是我要自己面對觀衆了,一部作品播出之後,我的名字印刻在上面,它的好與不好,都要我獨自承擔。執行導演更像是導演的執行者,把導演的想法實施出來,成爲導演後,即便是分組導演,也會讓你變得像一名指揮者,去指揮調度一場戲如何實現。
娛樂資本論:您在簽約歡娛之後,導演能力上是否得到了成長?
國浩:公司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對我們導演的培養,像老闆也表示給我們引薦到院校進行更專業系統的學習,我自己一直以來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爲自己一定要學習更多編劇和剪輯的專業知識。
能力和經驗的成長方面,我是從執行導演成爲了分組導演,再從分組導演變成了自己一個人拍攝過項目的獨立導演,身份和經驗上的增長是毋庸置疑的,公司也給了很多可供我們自己選擇的項目題材或者劇本。
在人脈上面,因爲有了歡娛影視的強大背書,我們在面對其他的同行和影視公司、平臺的時候,相當於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前提下去和大家溝通交流,會得到更多的的關注和信任度。

在技術學習方面,我在拍攝《臨江仙》時,首次用到了許多與綠幕拍攝結合的方法。我們爲《臨江仙》定義的是具有中式美學的落地仙俠,所以說我們的場景儘量的都是用到了實景,但在天界的一些場景,還是會用到綠幕拍攝。這就需要在戲前期籌備階段就和特效總監溝通,故事的世界觀,不同人物的行爲邏輯,人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是怎樣的?這些都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
同時公司也秉持着緊跟着現代觀衆審美以及影視工業技術的升級,在拍攝形式和技術運用上在不停地做探索。
娛樂資本論:是否有和其他沒有簽約公司的獨立導演朋友聊到過工作境遇上的不同?
國浩:一般獨立導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獨立執導後收穫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自己形成了品牌,接下來的工作會順利很多。另一種是一直沒有拍出被大部分觀衆接納的作品,這樣就會比較被動。我簽約了公司,不僅會得到背書,還相當於身處一個大家族中,大家相互之間非常熟悉彼此的工作習慣和風格,極大地降低了溝通成本,工作效率會提高很多。
娛樂資本論:在與公司的合作中,是否還有其他讓您感到很棒的經歷嗎?
國浩:簽約公司之後,我一直得到很多拍攝機會,公司更加是從製片角度儘量滿足了我在創作層面的想法和需求,這對我幫助很大。
比如我在第一次作爲導演參與拍攝《拾光的祕密》時,有一天計劃只需要拍攝一場0.1的戲,時間比較寬裕,所以我想嘗試用更復雜、更電影化的手法來拍攝出更好的效果,於是我們用了將近7個小時的時間來拍攝這場0.1的戲,在電視劇拍攝裏這種花長時間、大精力來拍少量戲份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但是那天在我不斷產生新的拍攝想法的時候,劇組的美術組、製片組、攝影組等等不同環節工種也都很齊心在配合我呈現那場戲想要的效果,這讓我感受到自己作爲創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了很多尊重。

娛樂資本論:現在很多市場上受青睞的新銳導演或者青年導演,在拍攝方面都很有自己的風格,尤其是視聽風格,您會考慮在這方面樹立自己的標籤嗎?
國浩:這個問題也是我最近在考慮的事情,我思考了很久,也去研究了很多特別有風格的導演,我還是認爲導演的風格只是導演個人的拍攝方式或者習慣,如果他的拍攝方式抵達觀衆內心、獲得市場認可,他的導演風格就形成了,所以我覺得用任何方法拍攝,只要能夠抵達觀衆內心,得到情緒共鳴,纔是最重要的。
娛樂資本論:電影行業經常有一些行業活動、培訓計劃來幫助新人導演嶄露頭角,您會認爲劇集導演在這方面的機會比較少嗎?
國浩:電視劇行業確實是相對傳統的行業,但其實現在劇集導演嶄露頭角的機會也變多了,因爲我們除了長劇之外還有了短劇,包括橫屏和豎屏不同的短劇類型,長短劇之間的鄙視鏈也在慢慢消除,這也打開了創作者更多的上升路徑。如果你是足夠尊重內容的人,能拍出好的項目,長劇製片人也能看到,並且邀請你去拍攝,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