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拉
今年的短視頻平臺上,明星、IP們沾上AI就火得發燙。
從“甄嬛掏槍”“華妃騎摩托”“胖橘rap”的純抽象,到瑞克和莫蒂穿越進了中國的“刻板印象宇宙”的文化梗解構,這一代的IP用戶們開始用AI替代以往的創作工具,把“白月光”IP玩成了前所未有的平行宇宙。
甚至,這兩天娛樂圈還有明星稱其網傳親密視頻由AI生成,引發熱議。

IP粉絲們玩得不亦樂乎,但AI生成的作品始終逃不過“版權”“魔改邊界”的爭議。版權爭議、內容失控的隱憂,還是讓不少品牌IP始終在觀望。
然而,轉折來得很快,2025下半年,觀望的品牌IP們集體上岸了。IP們的主動入局,把還停留在同人層面的二創們納入了“正規軍”範疇。
這波奔赴當然不是跟風趕熱。最近蜜雪冰城、《青春有你3》天天組成員與人工智能科技公司MiniMax旗下視頻產品海螺AI的聯動就能看到AI+IP的價值所在:一方面,AI不再是侵權重災區,而是授權明確的自由創作場域;另一方面,成熟技術支撐着創作的門檻降低,用戶能一邊消費,一邊創作,情緒價值拉滿。

AI終於不再是IP身邊的風險隱患,反倒成了讓老IP翻紅、新IP破圈的黃金buff——畢竟,能讓粉絲玩得盡興、品牌賺得踏實的合作,纔是真實現了雙向奔赴。

IP們入局AI,姿態各不同
擁抱AI的IP方們,不只是淺嘗輒止,而是把AI嵌入IP創作、品牌傳播、用戶互動的每一環。
從零售IP的賽事聯動到娛樂IP的粉絲共創,從影視IP的劇宣創新到文創IP的衍生開發,不同領域的IP們玩出了差異化路徑。
作爲國民級茶飲 IP,蜜雪冰城擁有超高國民認知度,在社交媒體更有超強統治力:官方打造的年度爆梗 “雪王大戰東方明珠” 狂攬300萬贊,粉絲隨手做的冰紅茶聯動視頻也能斬獲250萬贊。

蜜雪冰城就選了一條最適合“雪王”這種頂流IP的路——不再是以往精心設計的互聯網爆梗,而是用 AI 實現一次全民共創的狂歡。MiniMax旗下視頻產品海螺AI的加入,徹底打破了以往共創的侷限,既把創作門檻降到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程度,又讓內容豐富性實現飛躍。
在“百變雪王杯・海螺 AI 視頻大賽”,海螺 AI 直接把雪王變成了 “開放素材庫”:不用專業技能,藉助預設模板,輸入簡單指令就能讓雪王穿越名畫、節日變裝、全球旅行,各種腦洞都能快速落地。

爲了拉滿參與感,賽事還拿出獎金、定製周邊當獎勵,只要參與,作品就有機會登上官方平臺,讓普通消費者也能獲得“被全民看見”的成就感。
這種 AI 賦能的共創,不再是少數人的 “技術活”,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的 “創意遊戲”。 既延續了雪王 IP 的國民號召力,又靠 AI 解鎖了無限內容可能,讓 IP 的傳播力和情感連接力都實現了升級。用戶收穫了真正參與進來的情緒價值,他們不再只是花錢買奶茶的消費者,而成了雪王IP的“精神股東”。
海螺AI給到的這片“官方搭臺、全民唱戲”的空間,讓雪王徹底跳出“品牌IP”的侷限,變成大家的創作夥伴;也讓蜜雪冰城的AI聯動打破了傳統的廣告模式,變成了消費者自發完成的一次品宣。

用戶創作時看着雪王形象,自然會聯想到IP之下的產品,說不準一邊做着視頻一邊就想打開蜜雪冰城來一杯“棒打鮮橙”。
如果說,蜜雪冰城和海螺AI的聯動還是在“舒適圈”內找到最優解,《青春有你3》天天組跨界與海螺AI合作的“天天愛白日夢”北京限定演出,多少就有點“放飛自我”的意思。

海螺AI讓用戶們的二創,直接舞到正主面前,玩出了獨特的“AI+線下演出IP”的案例。
此前愛豆們的活動與AI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官方合作,使用AI團隊產出海報、專輯概念teaser、演出視覺等物料;粉絲的AI產出往往屬於“同人二創”。但這次“天天愛白日夢”直接把粉絲AI的二創作品納入“官方宣發矩陣”,讓粉絲的參與成爲自家愛豆演出IP的一環。

粉絲用海螺AI粉絲搗鼓出來的整活視頻,甚至是“性轉”視頻,居然真能被投到全國巡迴演唱會的大屏上,還能收穫偶像們的現場reaction,甚至劉琦火出圈的“騎牛”梗還被愛豆本人模仿。
除此之外天天組開放形象素材、bgm,以及想要對粉絲說的話,由海螺AI生成模板。粉絲不用再費心摳圖、消音,直接用模板就能製作“和偶像合唱”“與偶像合拍mv”。
這背後是當下粉絲經濟的轉變,粉絲要的不再只是“看偶像”,而是能夠收穫來自偶像的反饋。當創作變得更簡單,粉絲自然願意主動爲IP造熱度,更何況這種共創等於給自己和愛都留下共同回憶。

影視IP的入局則更講究一個高適配度。劇宣可以花大錢,但不是所有砸錢的劇宣都能做出水花。傳統劇宣的痛點很明顯:物料多依賴片場實拍,補拍難、成本高,預告片、花絮風格還高度趨同,很難勾起年輕觀衆興趣。而 AI 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侷限,讓宣發素材變得靈活又多元。
就像與優酷劇集《反詐獵蜂者》的合作,海螺 AI 沒有走劇宣的常規路線,而是量身定製了 CG 厚塗風格宣傳視頻——線條硬朗、色彩飽和,既守住了懸疑熱血底色,又精準踩中年輕觀衆的審美點。

小紅書上,網友用 AI 爲電影《長安的荔枝》製作的動畫宣傳片點贊破 1.1 萬,爲《無憂渡》定製的 AI 動畫更是狂攬 8 萬贊,播放破百萬;從轉繪風格到戲曲風,從熱血 BGM 混剪到劇情延展短片,AI 讓劇宣物料擺脫了 “官方限定” 的束縛,創意百花齊放。
更值得關注的是,影視巨頭們早已下場,博納影業、光線傳媒、阿里影業等頭部公司紛紛成立專屬 AIGC 部門。據知情人士透露的,海螺 AI 正與知名導演陸川的公司合作開發 AI 漫劇,這背後,是專業創作者對 AI 態度的轉變:從觀望排斥到主動擁抱,到現在,大家明顯不再滿足於用 AI 做宣發輔助,而是探索 AI 原生內容開發。

海螺成爲“AI+IP”頭號玩家,究竟做對了什麼?
早期AI+IP 難以成規模的痛點在於:創作者製作 AI 短片需憑想象規劃指令與提示詞,但早期 AI 技術不成熟、側重點不一,雖經複雜輸出,畫面穩定度與完整度仍欠佳。創作不穩定直接導致傳播效果差,爆款率低。
這半年,AI+IP 從 “偶爾爆款” 走向 “批量落地”,核心問題隨之浮現:什麼樣的 AI 能成爲 IP 方放心、創作者認可的長久夥伴?
在小娛看來,只有把技術託底、版權兜底、生態搭臺——這三樣湊齊,才讓AI+IP跳出“一次性合作”,變成能複製的行業玩法,也是所有AI+IP破局者的核心解題思路。

首先,技術核心在於實現 AI 創作的可控性與一致性:將精準控效、穩定呈現 IP 的難題交由技術,把創意自主權還給用戶,同時保障作品高完成度。
拿下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獎的國風水墨AI動畫短片《花木蘭》,以及同位創作者產出的《聊齋志異:燕赤霞》《聊齋燕赤霞Ⅱ:貓將軍》,就是AI動畫的炫技之作。三部短片裏,都有高密度的打鬥,流暢的人物運動,以及高精度的場景轉換。
這背後主要就是海螺02模型首尾幀功能,以及海螺2.3模型的功勞。
首尾幀功能重點解決創作可控性問題:創作者無需被動接收 AI 文字指令輸出,可主動設定鏡頭首尾幀,輸入提示詞後,AI 便能精準補全中間動態,比如呈現打鬥場景僅需給出拔劍、擊刺首尾幀,AI 即可生成 “空中轉體、劍花翻飛” 的連貫動作,全程貼合預期。
海螺 2.3 模型則強化了一致性。目前海螺 AI 的大動態表現已成爲創作者羣體公認的 TOP1,不僅保證了 IP 形象生成動態視頻時,形象不畸變、風格不跳脫、色調不變更,更在肢體流暢度、風格呈現、微表情優化上持續升級,不斷縮小 AI 生成內容與手工高幀動畫、真人運動畫面的差距。
這套技術組合在海外同樣圈粉無數。海外X平臺創作者@yachimat用“nano banana+海螺首尾幀”,僅靠兩個火柴人素材就做出超燃打鬥視頻,畫面中極限轉場、肢體碰撞的物理質感拉滿,單條視頻收穫500多萬觀看。

比技術更讓IP方糾結的,是AI繞不開的版權問題這顆“定時炸彈”:用戶二創侵權、訓練數據存疑、成果歸屬不清,這些坑讓不少IP方不敢動。
海螺AI的破局點,是把“版權先行”刻進合作基因。
跟蜜雪冰城合作時,海螺AI先拿雪王IP官方授權,將標準的3D雪王形象做成視頻模版開放。在AI平臺與IP方版權爭議不斷的日常裏,這種模式,避開了像OpenAI侵權爭議的尷尬。
與偶像的合作,對“侵權重災區”文娛行業更有參考價值。藝人授權形象、聲音、BGM時,僅限模板內使用,從源頭堵住侵權漏洞。視頻模板僅開放2周,活動結束後立即下架。既充分釋放了粉絲短期內的創作熱情,又避免了長期的形象版權隱患。
事實上,技術和版權決定了AI+IP“能不能成”,而生態能力才決定着AI+IP“能走多遠”。
海螺AI的底氣,就來自它鋪好的全球生態——不只是國內小打小鬧,而是海外也攢足了口碑。
海螺AI的訂閱用戶遍佈上百個國家,付費率遠超行業平均,這意味着IP合作,能實現破圈+全球傳播的效果。
早在一年前,Instagram博主用海螺AI做的“貓咪”視頻,就有破億的播放,這是早有所積累的生態的傳播力。今年10月,海螺AI聯合《黑客帝國》“子彈時間之父”John Gaeta 合作辦展,有30多個國家的創作者帶着AI作品參展。
更難得的是,海螺AI的價值不只是在現有IP上添磚加瓦,它還會幫創作者孵化原創IP。《花木蘭》《聊齋志異:燕赤霞》這些國風爆款,就是海螺AI扶持的原生內容——既證明技術對傳統文化的賦能,也讓生態更有生命力。

技術解決“創意落地質量”,版權解決“合作信任”,生態解決“價值放大”,做到這些,海螺AI能在社交媒體各種梗圖中,站在AI排名的金字塔頂,並非一種偶然。

有了 AI,IP 還能玩出什麼新東西?
IP 擁抱 AI 後,行業愈發認可“AI+IP” 是IP從擁擠賽道突圍的新buff。
IP產業本就在發生變化,近幾年全球用戶對情緒內容的需求在激增,消費者越來越期待個性化、定製化的娛樂服務。無論是全球爆火的人手一個的Labubu,還是國內被玩出花來、被二創的奶龍、雪王,誰手握給到用戶最大情緒價值的IP,誰就能夠實現國民級的增長。
AI 與 IP 的結合,恰好回應了這一需求:IP 承載情感共鳴,AI 實現精準匹配與創意落地,二者合力讓 IP 傳播與用戶價值最大化,海螺 AI 與蜜雪冰城的聯動及文娛各環節合作正說明了這一點。
AI 構建的共創生態與開放創作空間,讓好 IP被看見, 從 “可望可購卻難個性化” 的內容產品,升級爲全民共創的 “情感載體”。
AI+IP的潛力還能夠讓IP變成一個多形態的集合體。海螺AI背靠MiniMax的技術優勢,早已打破“單一視頻創作”的侷限:文本生成劇情腳本、視覺生成人物場景、語音模型匹配角色配音、音樂模型定製BGM,整套流程一氣呵成。哪怕是個人創作者也能做出團隊級的內容。

這種“全鏈路賦能”不僅降低了IP孵化門檻,還給不同的IP方提供了無限想象:茶飲IP能做動畫短片、藝人IP能出定制漫劇、影視IP能衍生互動劇情……只要有IP內核,AI就能讓它在不同場景裏“活”起來。
最重要的是,AI能給行業創造新的賽道,給企業孵化原創IP的能力。
當下內容行業最鮮明的風向,是AI短劇和AI漫劇的爆發式增長,無論是平臺還是製作方,都需要大量的IP內容。傳統短劇、漫劇多依賴網文版權改編,實拍或手繪產能低、補拍難,IP產能受限,原創IP難得。
AI的進入,用技術賦能打破了此前的產能瓶頸,更成爲孵化全新原創IP的關鍵解法。
海螺AI與方特AI TOP100舉辦「AI無限劇場:未來短劇導演」大賽就扶持了大量的AI短劇內容,獲獎的AI短劇《白咒》後續直接上線優酷,成了AI短劇的標杆案例。

總之,IP 的真正價值從不是單一符號或作品,而是穿越時間的情感連接與持續產出新內容的生命力;而AI 的核心使命,則是讓這份連接打破門檻、跨越邊界,讓更多的創意被看見,讓成熟 IP 生命力更綿長。
AI+IP 的未來,絕非技術統治創意,而是技術賦能創意 —— 讓 IP 在 AI 加持下,從想法落地、生根,終至碩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