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 ,在這份成績單中,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顯著。以高新技術爲代表的新興產業對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攀升,傳統產業也在轉型中煥發出更強韌性。那麼動能轉換在實踐中如何發力?如何讓新興產業“立得住”、傳統產業“穩得住”?

總檯央視記者 孫超:在杭州市蕭山區一處飛機維修拆解中心,一架已經退役的客機正在經歷一場“綠色重生”,現場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它進行拆解回收再利用,這樣一架飛機上,能拆解出來並且重新投入使用的零部件就有3000多個。
負責人告訴記者,飛機拆解不是簡單地“賣廢鐵”,而是一個融合精密技術、嚴苛標準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這架有着22年機齡的客機,目前已經拆解了60%,拆解下來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將經歷嚴格的評估、檢測、維修、翻新和適航認證,最終作爲可靠的“週轉件”進入全球二手航材市場,並可能在其他飛機上延續生命,創造二次價值。飛行數據記錄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匣子”,經過檢測、翻修和認證後,還可以賣到5000美元左右。

浙江長龍航空有限公司副總裁 楊穗利:它的價值可以達到新件的50%~60%,可能整個航空客運市場的利潤率都在5%左右,飛機拆解零部件再利用,利潤率可以達到20%~30%。價值比較高的有發動機、起落架和APU(輔助動力系統),另外就是整架飛機的零部件,可以使用的電子部件、機械部件、液壓部件等,剩下的我們叫它機殼,機殼可以循環做培訓、研學使用,所以整架飛機的再循環利用是非常環保的。
據瞭解,我國民航運輸規模居全球第二,目前在運行的民航運輸飛機數量在4390多架,未來10年,我國將迎來民航運輸飛機的退役高峯期。當前,我國飛機拆解再製造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在這個飛機維修拆解中心旁邊,正在建設飛機發動機再製造中心,這個項目建設完成後,將進一步完善航空產業鏈生態,實現從傳統航空運輸業務,向航空高端智造與循環經濟服務商躍升。

浙江長龍航空有限公司戰略規劃總監 徐文龍:這個項目建成以後,將達到年維修再製造發動機300臺,年營收超過120億元。可以提升國內航材的儲備和發動機的運行保障能力,通過單一的飛機運輸到飛機維修、飛機發動機的再製造、飛機的拆解,飛機航材的交易等整個飛機全生命週期的管理。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在高技術產業投資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6.3%。
在新動能積聚的同時,舊動能也在持續更新。

總檯央視記者 孫超:在山東日照一家鋼鐵企業的生產園區,580立方米的小高爐已經停止生產並準備拆除,而它旁邊是最新建成並投產的兩座3000立方米的大高爐。同樣的生產時間,它的出鐵量是原來小高爐的2.5倍,而能耗卻下降了15%,小高爐置換成大高爐,也是鋼鐵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一步。

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鐵前事業部管控中心主任 豐誠:截至目前,我們已經陸續關停、拆除了12座小高爐,建成了5座3000級(立方米)的高爐。我們最終建成8座3000級(立方米)高爐,全部建成後,可以減少碳排放約91萬噸,這時候我們企業就實現了真正的低碳運行模式。
豐誠介紹,8座3000立方米的高爐完全建成後,他們的鍊鐵產能在2000萬噸,雖然相比之前有所壓減,但生產質效大幅提高,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減少了60%。而這不是簡單地以大換小,更是技術的迭代升級。目前這家鋼鐵企業搭配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大數據算法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信息系統處副處長 董淑恩:我們在高爐區域實現高爐的一鍵點火、一鍵休風;在軋鋼區域,我們通過建制數字鋼卷將產品從訂單接收到研發、生產以及交付的效率提升約17%;我們通過建制智慧物流系統,將鋼卷從下線裝車到出廠發運的效率提升了大約25%。
綠色化、 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最終體現在產品上。在企業的無頭帶鋼生產線上,190米長的設備串聯起了連鑄機與軋機,鋼水7分鐘就可以軋製成鋼卷。這條生產線能軋製最薄爲0.6毫米厚的帶鋼,相當於四五張A4紙的厚度,由於其高強度、輕量化的特點,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和集裝箱製造等領域。

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ESP事業部管控中心主任 陳統:我們的產品在高強減薄的特點上,它的合金利用率、強化利用率會比一般的產線要高,我們產品在往高強化、長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工業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離不開政策的支撐,其中“兩新”,即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通過精準的政策設計和資源配置,既激活傳統產業技改潛力,又培育新興產業增長極。截至目前,今年用於設備更新的2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中,1730億元資金已安排到16個領域約7500個項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 袁劍琴:“兩新”政策將從短期刺激工具升級爲長期動能轉換引擎。傳統產業主要是聚焦舊動能“更新”,要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重塑生產流程,通過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淘汰高耗能設備,實現優質產能置換;新興產業要聚焦新動能“育新”,推動形成“資源循環-低碳生產-高附加值”的新產業範式。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