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奪科技股|《財經》社評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10-04



今年以來,高科技公司迎來一波上市潮,成爲海內外資本市場的“新寵”,科技股也成爲海內外投資者追捧的對象。這既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新引擎構建的階段性肯定,展現了上述努力的成果,也必將爲未來中國以創新引領發展提供應有的助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始終驅動着自身的轉型升級。科創企業作爲轉型的抓手和轉型的成果,近年來不斷湧現,體現着中國經濟的工程師紅利和場景優勢。

科創企業的湧現,在解決諸多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的同時,也爲中國產業升級換代提供了系統、平臺和工具,併爲存量產能的翻新和新舊動能的有序銜接,以及新興產業攜手傳統產業的疊加式創新提供了諸多可能。

高科技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科創企業的進一步壯大,離不開資本市場的保駕護航,這也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資本市場自身也將因爲哺育“硬科技”有功,迎來市場規模擴大、融資功能提升、投資者回報增加等諸多發展紅利,可謂互助互利互促互進。

科技公司上市順遂,也將令上市前諸多投資環節得到應有的回報,從而爲諸多風險投資及相關機構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和良好的生態,併爲金融領域各板塊更好地爲科技產業發展聯動賦能構建了有利的框架。

面對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賽道上新玩家的上市需求,京港深滬等地的資本市場展開渾身解數加以滿足。這既體現了監管層的期冀和要求,也體現了市場的期待和需求,更滿足了投資者對優質股票的熱望。

各地資本市場圍繞硬科技企業展開的有序競爭,不僅滿足了上市企業的多層次需求,還令可能出現的上市過會堰塞湖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尋租窗口得以一定程度的規避,也緩解了企業階段性集中上市帶來的資金分流和單一市場價格承壓風險。

通過有序競爭和共同承接硬科技上市潮,資本市場可以避免市況大起大落。在監管有機協同,避免監管套利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生態也得以進一步優化。在與海外資本市場的監管協同和對標互動的過程中,內地資本市場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進程也將得到穩步推進。隨着更多熟悉海內外資本市場監管標準和監管生態的科技企業不斷湧現和成長,內地資本市場的有序開放將水到渠成。以大灣區爲例,允許在港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有序回深交所上市,既可讓相關企業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優勢,也有利於內地投資者投資這一部分企業。這一方面可增加市場交易量,進一步活躍深港兩地資本市場,另一方面也可疊加兩個交易所各自的優勢。

擁有更多選擇的上市企業,將得以更有效地規劃自身的發展路徑,形成更高效的投資矩陣,從而更有利於企業海內外發展的聯動。對於決策層而言,這既有利於穩住中國高科技製造業的基本盤,又有利於鼓勵中國企業積極出海開拓新的市場,助力“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落地。

當前全球貿易和投資格局正經歷新一輪的重組,全球資產估值也正迎來新一輪洗牌。中國經濟規模的進一步壯大和高科技產業的亮麗表現,正在改寫全球投資敘事。今年以來,港股和A股市場的高歌猛進,充分體現了中國敘事的魅力和中國硬科技企業的吸引力。

當此歷史關口,中國資本市場和中國高科技產業應勇立潮頭,抓住歷史機遇,力爭做大做強。一方面要積極有序開放,歡迎那些看好中國科技資產發展前景的國際資本佈局中國資本市場,爲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引入優質資本;一方面要積極鼓勵高科技企業去國際資本市場趕海,充分發掘全球資本紅利,努力適應國際監管生態,在做大做強自身事業的同時,爲國際資本市場不斷提供中國特色的優質資產,以紮實有力的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緩解地緣政治擾動壓力。

此一前景,值得監管層、資本市場、上市企業和投資者勠力求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