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財經觀察 | 上海豪宅暴漲與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

由 張捷財經觀察 發佈於 財經

'25-10-05

9 月 21 日,上海黃浦區外灘街道的嘉裏金陵華庭二期首批房源線下開盤,120 套豪宅當日售罄,單日成交額達 98.43 億元,再度刷新上海豪宅市場熱度紀錄。其中一套 865.49 平米的複式房源單價達 32.68 萬元,總價 2.83 億元,創下上海新房備案單價最高紀錄,引發市場對豪宅交易特徵與樓市分化格局的廣泛關注。

此次開盤的嘉裏金陵華庭二期房源戶型面積約 358 至 865 平米,銷售均價 20.5 萬元 / 平米,套均總價達 8200 萬元。儘管設置了 820 萬元個人認購金或 2050 萬元企業認購金的高門檻,仍吸引 227 組客戶參與角逐,認購率達 190%。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一期今年 3 月開盤時已實現 158 套房源 “日光”,二期均價較一期上漲 8% 仍熱度不減,其核心原因在於外灘地段的稀缺性 —— 這是外灘街道斷供 20 年後的首次房源供應,東邊套房源可飽覽黃浦江 S 灣、陸家嘴建築羣等頂級景觀。

從交易特徵看,此次豪宅銷售呈現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稀缺房源仍需競爭獲取,227 組客戶爭奪 120 套房源的格局,延續了上海核心豪宅 “僧多粥少” 的態勢,認購採用搖號方式而非價高者得,反映出核心資源的市場價值未完全通過價格顯性表達。二是戶型越大單價越高,865 平米複式房源 32.68 萬元 / 平米的單價,較 20.5 萬元的整體均價高出 60%,呈現 “越豪越貴” 的奢侈品化定價特徵,凸顯其面向全球高淨值人羣的定位。

豪宅市場的強勁購買力背後,外籍人士及海外背景羣體的參與成爲關鍵因素。據市場觀察,上海對外籍人士購房的政策要求顯著低於內地居民 —— 外籍人士持居住、留學或社保相關證明即可具備購房資格,而內地非滬籍居民需滿足連續繳納社保或個稅滿 3 年等更嚴格條件,這種差異被質疑存在 “超國民待遇”。

此類豪宅購買羣體中,不乏 “外籍身份的華人後代” 等羣體,他們將上海核心資產納入全球置業組合。從資產對標邏輯看,上海外灘、陸家嘴等核心區域豪宅正與東京銀座、紐約曼哈頓等全球頂級商圈資產看齊。儘管 32 萬元 / 平米的單價對普通民衆而言望而卻步,但相較於國際核心城市同類資產仍被部分投資者視爲 “價值窪地”。數據顯示,2024 年上海總價 3000 萬元以上的一手高端住宅成交套數佔全國比重達 61.6%,印證了其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

與核心區豪宅的熱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外環外普通住宅市場持續遇冷。數據顯示,2024 年 3 月上海青浦某遠郊新盤推出 160 套房源僅獲 20 組認購,認購率僅 13%;多個郊區項目因認購人數不足取消搖號,總價 500 萬 - 600 萬元的 “首改” 房源因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陷入去化困境。

這種分化格局與政策導向密切相關。8 月出臺的 “滬六條” 新政雖放寬外環外購房限制並優化房貸利率,但政策紅利更多惠及高端市場。豪宅市場的獨立行情源於核心資源稀缺性與資產保值需求,而普宅市場受收入預期、供應過剩等因素影響,信心恢復尚需時日。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上海高價新盤限價機制逐步放開,新房價格正更多回歸市場邏輯,這或將進一步加劇不同能級住宅的價格分化。

對於市場關注的 “超國民待遇” 爭議,有觀點指出,當前美國、日韓等國均在收緊外國人購房政策,而上海對境外人士的寬鬆政策雖旨在吸引人才,但需警惕政策執行中的套利空間。隨着上海與全球資產市場的接軌,如何平衡核心資產價值釋放與市場公平性,成爲樓市調控面臨的新課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