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財經觀察 | 家長逃離東南亞與留學風向標

由 張捷財經觀察 發佈於 財經

'25-10-06

近期,曾被國內中產家庭視爲 “高性價比” 國際教育過渡地的東南亞留學市場,正迎來顯著變化。相關數據顯示,大量原本前往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留學的學生及陪讀家長,正陸續 “撤離” 這一區域,曾經火熱的留學中轉模式面臨挑戰。

回溯數年前,東南亞國家憑藉低廉的教育成本成爲中產家庭的熱門選擇。當地英語母語國際幼兒園年均學費僅 5 萬元,馬術、潛水等在國內堪稱 “奢侈品” 的興趣課程,也能在國際學校中實現,吸引不少家庭將其作爲留學 “跳板”。部分家庭甚至計劃通過獲取東南亞國籍,爲孩子申請國內外頂尖高校鋪路 —— 既可避開國內升學競爭,也能利用部分國家的政策優勢申請歐美院校,規避亞裔細分帶來的競爭壓力。

然而,隨着中國綜合國力提升,這一格局逐漸逆轉。一方面,國內對留學歸來人員的認知發生轉變。過去 “留學即優勢” 的觀念淡化,“水碩” 等標籤的出現,反映出社會對海外學歷含金量的審視愈發嚴格。外企在華佈局調整後,外語能力的職場優勢減弱,翻譯軟件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語言壁壘。同時,國內重要部門在招聘中對留學生的態度更趨謹慎,部分崗位明確不招錄留學生,輿論對 “清一色留學生” 招聘的質疑聲也不斷升溫。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伴隨科技實力向國際前沿邁進,國內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穩步上升,人文社科領域也更強調與本土環境的結合,海外文科背景畢業生在國內的就業競爭力下降。這使得東南亞 “跳板” 的價值大幅縮水 —— 通過東南亞院校申請國內外高校的操作空間收窄,留學投入與回報比不再具備吸引力。

目前,撤離東南亞的留學家庭主要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直接前往歐美國家深造,要麼返回國內體系就讀。這一趨勢本質上是中國崛起背景下教育價值評估體系重構的體現。隨着國內教育質量與國際認可度持續提升,未來 10 年東南亞作爲留學中轉地的意義或進一步弱化,留學回歸理性、聚焦實際價值將成爲主流方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