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出海新格局,從香港到全球|《財經》特別報道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10-04

隨着一二級市場復甦,受政策支持、企業出海、資金迴流等因素影響,對於中資券商而言,港股市場已然從出海“橋頭堡”升級爲“戰略高地”,同時在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各家券商也在持續進行差異化探索


香港維多利亞港。隨着各家券商加大布局,港股市場已然從出海“橋頭堡”升級爲“戰略高地”。圖/法新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成孟琦

編輯|郭楠 陸玲


2025年,頻頻敲響的港交所銅鑼、持續上漲的恆生指數,印證着港股的強勢復甦。

“過去一年,香港交易所見證了中國科技力量的集中爆發,也見證了全球投資熱情重回港股市場。”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在出席2025港交所未來科技峯會時表示,“今年以來,新股發行規模大幅增長,截至8月底的融資總額達1345億港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接近6倍,遠超全球新股融資額的同比增幅。其中,‘A+H’上市模式表現突出,上半年相關企業集資額佔同期總融資額的七成,充分體現出A股與港股市場聯動的強勁勢頭。”

在此背景下,持續佈局國際化業務的中資投行抓住了機遇。國信證券數據統計,15家A股上市券商國際業務實現營收201.20億元,同比增加3.35%;其中,13家境外業務同比實現正增長,增長超過10%的有12家。從國際業務收入在營收中的佔比來看,在15家A股上市券商中,12家佔比均有所提升。

綜合來看,港股IPO(首次公開募股)、財富管理及創新業務是券商國際業務增長的核心。伴隨着中國企業爭相出海,頭部券商依靠多年的國際化佈局,在港股市場競爭力快速提升。

“香港作爲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IPO集資中心,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橋頭堡,中資券商依靠深度服務中國企業、豐富的香港保薦承銷經驗、善於打造投資故事、廣泛的投資者網絡、境內外一體化監管溝通能力,在港股IPO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金公司對《財經》表示。

隨着各家券商加大布局,港股市場已然從出海“橋頭堡”升級爲“戰略高地”。

近日,頭部券商在出海“大本營”香港動作頻頻,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扎堆在香港舉辦全球投資者大會與策略會,全力搶佔跨境業務話語權,也把業務擴展到全球其他市場;中小券商不甘其後,第一創業、東北證券和首創證券等加速申請設立香港子公司或申請香港上市,借港股回暖加快佈局。

正如中信建投董事長劉成在2025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所言:“中資券商在香港大有可爲,已從香港市場的‘參與者’成長爲‘主力軍’,從助力中概股迴流、支持港股IPO,到服務‘中資出海’企業的全球化佈局,中資券商正以香江爲支點,撬動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

但熱鬧的發展圖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行業分化亦在加劇。國泰海通合併重塑頭部券商競爭格局,西南證券子公司西證國際也將在9月底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折射出部分券商出海的艱難抉擇,而在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各家券商也在持續進行差異化探索。

港股盛宴:中信、中金領跑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二級市場的全面復甦爲券商國際業務提供關鍵支撐。

港交所數據顯示,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額達2402億港元,同比增長118%;IPO集資額1094億港元,同比增長716%,暫列全球主要資本市場首位。在此環境下,中資券商境外子公司業績普遍改善,頭部機構依託全牌照優勢與規模效應領跑,部分中小機構則通過差異化策略實現突破,國際業務對母公司利潤的貢獻度顯著提升。

頭部陣營中,中信證券國際業務居行業第一,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69.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7%。據悉,中信業績增長主要依賴兩方面:一是亞太地區機構經紀業務優勢鞏固;二是跨境投行項目落地節奏加快,成功保薦赤峯黃金H股上市,並協助比亞迪完成H股配售。

中金公司則憑藉投行業務“王牌優勢”,繼續作爲中資券商港股IPO保薦的“領頭羊”,同時也是國際業務收入在營收中佔比最高的機構。數據顯示,2025年前八個月,全市場共完成57單港股IPO,同比上升33%,融資規模173億美元,同比上升577%,其中,中金公司共保薦20單港股IPO,市場份額35%,承銷規模39億美元,市場份額23%,均排名第一。

華泰國際儘管營收同比降64.44%,但實現淨利潤11.45億港元,同比增長25.6%,港股市場上半年前五大IPO項目,華泰證券參與了4單。國泰海通國際業務收入增長76.21%,淨利潤同比增長47.84%,核心驅動力來自港股經紀業務的高彈性。廣發控股香港則以超200%的淨利潤增速成爲“黑馬”,上半年淨利潤達5.15億港元。

此外,國信證券與財通證券的表現尤爲搶眼。其中,國信證券香港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超1300%,儘管絕對值較低,但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財通證券國際業務收入增幅達898.48%,收入從2024年中報的0.04億元升至0.44億元。

增長背後:中資投行競爭力提升

2025年上半年券商國際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並非單一市場因素驅動,而是港股一二級市場復甦、跨境財富管理轉型與創新業務佈局等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上半年港股一二級市場的強勁回暖,爲中資券商國際業務提供了最直接的增長動力。

一級市場方面,港股IPO“井噴式”增長爲投行業務帶來豐厚收益,在上半年44家新上市企業中,寧德時代、海天味業等龍頭企業的港股上市項目,不僅貢獻了高額承銷佣金,更帶動跟投、綠鞋期權等衍生業務收入。

複雜的國際市場上,中資券商的競爭力如何實現快速躍升?中金公司將其歸納爲兩大核心優勢。

深度服務中國企業上,較外資投行,中資券商憑藉廣泛的境內網絡,能更早服務企業的股權融資和各類資本運作。港股保薦承銷經驗上,中資券商更爲豐富,在2024年港股IPO承銷金額排名前15的投行中,有10家爲中資券商,合計融資額佔市場總額57.8%。

“完成如此多的港股IPO保薦承銷,離不開境內外一體化監管溝通能力,中資券商通過境內外團隊聯動,對兩地資本市場監管環境和政策動向有深入理解,可助力項目高效推進。”中金公司表示,“中資券商紮根中國市場,更能將中國企業優勢與資本市場需求結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本土投資故事,提升企業估值和認可度。近幾年,中國香港IPO市場中,包括中資在內的亞洲投資者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事港股IPO業務的中資券商一般擁有較強的研究員及銷售團隊,基於對境內客戶和境內外投資者的認知,能精準匹配企業與目標投資者。”

二級市場方面,恆生指數上半年上漲20.3%,創下歷史同期最大漲幅,成交額的大幅提升直接拉動經紀業務收入增長,頭部券商港股經紀佣金收入普遍實現50%以上增長,其中國泰君安國際港股佣金收入同比大增131%,經紀業務收入增長46%。

其次,財富管理轉型爲券商打開長期增長空間。隨着跨境資產配置需求持續釋放,券商國際業務加速從“交易導向”向“財富管理導向”轉型。

中信證券國際於業內率先推出了企業家辦公室業務,打造具有前瞻視野和特色競爭力的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實現企業家的家族、產業生態、金融生態的圈層聯動,致力於爲企業、爲家族賦能,迎接未來財富管理的新格局新挑戰。

對於中小客戶,跨境理財通業務成爲重要服務抓手。14家證券公司通過境外子公司開展“跨境理財通2.0”試點,並與內地合作券商形成閉環服務鏈。截至2025年7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達16.46萬人,境內試點機構通過資金閉環匯劃管道辦理資金跨境匯劃金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

創新業務上,中資券商也在進行諸多佈局。2025年6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佈《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中的全球創新中心;8月1日,香港正式實施穩定幣發牌制度,成爲全球少數爲穩定幣提供“落地通行證”的司法區,爲穩定幣的合法化和標準化奠定了制度基礎。當前,券商積極申請相關牌照,也將傳統業務向數字資產、虛擬資產領域深度拓展。

香港佈局:從“橋頭堡”升級“戰略高地”

作爲中資券商出海的“第一站”,香港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始終是券商國際業務佈局的“橋頭堡”。2025年上半年,在政策、企業出海、資金流入和產業變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港股市場的戰略地位持續提升,中資券商紛紛加碼香港市場。

進入9月,多家頭部中資券商在香港舉辦全球性論壇,試圖增強在香港市場的聲量與話語權。9月17日,中信建投證券在香港舉辦2025年全球投資者大會,吸引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投資人蔘與,同樣在9月,中金公司與中信證券也紛紛在香港召開策略會。

“中信建投證券將國際化佈局作爲重要戰略方向,積極做大做強香港業務,謀深謀實國際化佈局。”劉成在論壇上表示,“2025年是中信建投證券成立20週年,公司始終堅持以踐行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爲責任擔當,緊密把握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機遇,努力成爲連接中國與海外市場的戰略橋樑。”

港股IPO市場依然是頭部券商繼續投入的重要陣地。中金公司認爲,當前港股IPO回暖由“國際資金迴流”與“企業出海”雙輪驅動,市場具備中長期延續的條件。

“全球資金再平衡仍在進行,MSCI中國指數估值13.8倍市盈率,美國標普500是24.6倍市盈率,估值在全球市場仍具有吸引力,會繼續吸引國際資本對香港市場中國資產的增配;政策層面,內地《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已制度化,龍頭A+H上市通道順暢,港交所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持續優化,形成供給正循環;此外,企業全球化已從‘融資需求’升級爲‘產業鏈佈局需求’,寧德時代、三花智控、美的集團等港股IPO的成功案例說明,赴港募資服務於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反向強化了港股平臺功能。”中金公司表示。

與頭部券商不同,中小券商對香港市場的佈局則在於設子公司、增資擴股等方式加速入場。

4月26日,東北證券公告稱,擬出資5億港元設立香港全資子公司,從事證券交易、投資諮詢等業務。

6月12日,西部證券宣佈出資等值10億元人民幣設立香港子公司,此舉旨在把握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機遇,構建跨境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滿足客戶全球化資產配置需求。

8月27日,第一創業披露,擬出資不超過5億港元設立香港子公司,初期申請1、4、6、9號牌照,分別爲香港證監會下的證券交易、就證券提供意見、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和提供資產管理業務,未來可根據經營需要增加牌照範圍,具體牌照類別及申請進度安排由經營管理層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除了新設子公司,已有香港子公司的部分券商也紛紛增資擴股,提升業務實力。增資用途上看,內地券商增資香港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補充跨境業務資本金、擴大投行業務及衍生品規模。具體看來,1月,廣發證券向全資子公司廣發香港公司增資21.37億港元,實繳資本增至103.37億港元;4月,華安證券向華安證券(香港)增資5億港元;6月,東吳證券計劃向東吳證券(香港)增資不超過20億港元。

券商加速佈局香港市場,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市場機遇的雙重支撐。

政策層面,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推進金融市場改革,優化市場環境。一方面,香港交易所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允許未盈利的特專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爲券商投行業務提供新的項目來源,上半年已有12家特專科技企業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其中8家由中資券商擔任保薦人;另一方面,香港證監會簡化境外券商牌照申請流程,將牌照審批時間從六個月縮短至三個月,降低了中小券商的入場門檻。

市場層面,香港作爲“中資資產國際定價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中信證券數據顯示,上半年境外投資者通過港股通、QFII等渠道,流入港股的資金規模達3200億港元,同比增長45%;同時,“中資出海”趨勢下,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發債需求旺盛,上半年內地企業港股IPO募資額佔港股總募資額的89%,中資離岸債發行規模佔比達92%,爲中資券商提供了廣闊的業務空間。

“香港行政長官最新發布的《施政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將會開拓科技和金融發展的新維度,爲香港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熱烈歡迎全球投資者一起共同把握歷史機遇,共同參與香港金融市場的新發展、新階段,共享科技帶來的增長紅利,攜手共建更繁榮的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

陳茂波從三個維度闡述了香港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的現狀和潛能,一是香港金融市場活力強勁,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二是市場結構深刻轉型,新經濟已成爲香港發展核心動力;三是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經濟,香港具備戰略優勢,並積極參與其中。

海外新佈局:中資券商開闢多元賽道

在加大中國香港市場佈局和競爭優勢的同時,頭部券商加速拓展中國香港以外的海外市場,包括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以及歐美髮達市場。

中信建投非銀首席分析師趙然表示,券商海外網點和業務佈局往往集中於發達市場,以及與母國有較多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歐美髮達市場和“一帶一路”國家成爲了中國券商出海的主要方向,券商需平衡好當地市場容量和競爭格局,以及客戶需求和資源稟賦,以實現國際業務的平穩增長。

中信證券依託資本實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已在13個國家建立業務網絡,是“一帶一路”沿線擁有最多分支機構的中資投資銀行之一,業務覆蓋新加坡、印度、印尼、英國和美國等地。公司在半年報中稱,其境外股票經紀業務在亞太地區繼續保持領先。近年來,中信證券圍繞服務企業“走出去”和境外資本“引進來”,舉辦多場全球投資交流活動,加強與國際投資者的溝通。

銀河證券則將東南亞作爲海外拓展的戰略重點,通過收購當地本土券商的方式,深度融入區域市場。在馬來西亞,銀河證券在2018年收購了聯昌集團旗下的證券業務,將國際業務網絡從香港延伸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2023年底,銀河證券完成聯昌併購項目100%行權,並將其更名爲“銀河海外”。

半年報顯示,銀河海外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經紀業務方面,持續鞏固東南亞核心市場領先地位,市場份額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排名第1、第2、第4及第5。投資銀行業務方面,累計完成34筆股權及債券融資交易,總規模達18億新加坡元。

銀河證券董事長王晟表示,銀河海外將繼續增強境外本土經紀業務優勢,積極培育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諮詢等輕資本業務,充分利用新加坡亞洲財富管理中心地位,做強東南亞“大資管”業務,鞏固提升在東南亞的競爭力。

華泰證券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圍繞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提供綜合金融服務,2025年上半年,華泰證券新加坡子公司新獲得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保薦人資質;美國子公司獲得非美國主權債經紀經銷商資格。2025年7月,新加坡子公司獲得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頒發的外國投資組合投資者註冊證書(FPI),正式取得投資印度資本市場的資格。

9月10日至11日,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峯論壇在中國香港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香港是唯一匯聚‘中國優勢’和‘全球優勢’,以及充當‘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國際都市,是理想的‘一帶一路’樞紐,可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貢獻力量。”

香港“一帶一路”高峯論壇會場一角。攝影/成孟琦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等多家券商亦參與其中。中金公司董事長陳亮在論壇專題活動上表示,近年來,中國以數字經濟、綠色產業、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持續爲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以雲計算、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等爲代表的數字產品與服務出海,已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最新趨勢,在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市場獲得高度認可。華泰金控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胡健明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金融、基礎設施和文化交流促進國際合作,華泰也在通過境內外業務協同,爲相關企業提供跨境資本市場服務。

展望未來,中資券商海外佈局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挑戰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金融監管政策差異大,合規成本高,如歐美市場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反洗錢等監管要求嚴苛,中資券商需投入大量資源滿足合規標準;同時,文化差異和市場成熟度不同,也增加了滿足客戶需求的難度。機遇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和新興市場金融改革加快,爲券商海外拓展創造條件。與此同時,中資企業“出海”需求和國際投資者配置中國資產的需求增長,爲跨境業務提供了穩定的客戶基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