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落後9%,德國鐵娘子敗選?默克爾陣營反攻,真正贏家浮出水面

由 半歷寫書 發佈於 熱點

'25-02-21

德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真正的較量已經拉開帷幕,魏德爾領銜的選擇黨,榮升第二名,支持率達到20%,但還是被默茨帶領的聯盟黨,甩開了9個百分點的差距。

文案|編輯:清

今年這場大選,說實話比往年的爭鬥熱鬧多了,在以前,選擇黨一直被大家當成“配角”,甚至是“異類”,覺得他們頂多蹭下政治存在感,鬧不了多大動靜。

但魏德爾這個不信命的“鐵娘子”,她不是來陪跑的,這次選戰,選擇黨的存在感十分強烈,20%的支持率,這數據雖然比不上聯盟黨的29%,但已經讓選擇黨從場邊的冷板凳,直接衝上了舞臺中央。

而且她背後“大佬”雲集,年初,世界首富馬斯克居然公開力挺魏德爾,用視頻連線的方式爲選擇黨站臺,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了過來,馬斯克作爲無數人眼裏的“科技天王”,他一句“我支持”,絕對比選舉廣告還管用。

而這還只是開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也來助陣,打破之前對極右翼的冷處理,和魏德爾高調會面,還放了句狠話:“選擇黨纔是德國的未來!”

緊接着,美國副總統萬斯也來湊熱鬧,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開批評歐洲老是欺負極右翼政黨,還與魏德爾會面了,而德國現任總理朔爾茨,則被萬斯拒之門外,理由是,朔爾茨估計當不了多久總理了,不需要見。

靠着這些大佬的加持,魏德爾和她的選擇黨直接火出了圈,雖然他們在這次選舉中,還做不到“一錘定音”,但硬是把“極右翼”這個標籤,從過去的邊緣化位置,拎到了德國主流舞臺上,這波操作,不得不說是真有東西。

不過,魏德爾的高調錶現,對默茨來說可不是什麼好消息,這位聯盟黨黨首、被默克爾親手挑選的接班人,可是這場選戰中的“守門員”,作爲德國政壇的頭號種子,默茨現在的壓力可想而知。

默茨本來算是個“硬核保守派”,和默克爾的溫和風格不太一樣,他在一些議題上強硬了不少,比如移民問題,一改當初默克爾那套寬鬆政策,主張更嚴格的邊控。

這個轉變,既吸引了一部分偏右的選民,但也掀起了一些內部爭議,特別是那些更傾向於中間派的支持者,對他的某些立場有些微詞。

而更大的威脅,當然來自選擇黨,魏德爾的挑戰,讓默茨必須挽起袖子直接上陣,特別是在16號的電視辯論中,他簡直是和魏德爾“真刀真槍”對撕了一場,這場電視辯論,默茨和魏德爾碰撞最激烈的點,莫過於移民政策和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援問題。

魏德爾直接開火,批評德國政府援烏做法,說這是把納稅人的錢白白扔給一場沒完沒了的戰爭,而默茨也毫不示弱,當場回擊,說德國力挺烏克蘭不僅是道義問題,更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選擇。

民調結果出來後,默茨的表現更得選民青睞,有32%的人認爲他辯論中表現最佳,而選擇黨這邊的魏德爾得到了18%的支持。

但這次勝利,並不代表默茨已經絕對壓制了魏德爾,事實上,那一晚之後,媒體反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選擇黨的鮮明主張上,這或許也是魏德爾的又一次“陰影反擊”。

不得不說,選擇黨這回的玩法,完全不像傳統政黨,與其說他們在爭這次大選的總理位置,不如說他們更像在搞一場“輿論佔位戰”,換句話說,他們瞄準的不是眼下的勝負,而是未來的話語權。

選擇黨這次敢於高調“亮劍”,一方面是抓住了眼下德國主流政黨內部分裂、政策疲軟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趁着國際上極右翼抬頭的大潮,把一部分在傳統政策中,感覺“沒位置”的民衆吸引了過來。

而這種策略能成,背後其實也有德國社會深層次的矛盾,比如多年的移民政策爭議,早就讓很多普通人心裏有點想法;又比如綠色能源改革帶來的成本問題,更讓低收入羣體叫苦不迭。

魏德爾聰明在於,她把這些情緒,變成了一種清晰的政治話語,並用簡單粗暴的發聲,來凝聚民意。

選擇黨的主張,雖然在短期內收割了一波選票,但他們真的有足夠的政策儲備,和治理能力來兌現承諾嗎?這就很難說了。

而很多選民也明白,選擇黨更多的是在用情緒和表態來佔領輿論場,在實際執行中,難免會遇到“說易行難”的尷尬。

所以結合實際來看,默茨很可能會贏得這次選舉,他努力維護住了傳統主流陣營的地位,而魏德爾,雖然她本次幾乎不可能坐上總理的位置,但她已經成功塑造了一種,屬於選擇黨的“勝利方式”。

無論這次選舉的最終贏家是誰,真正的問題遠沒有結束,德國的政治格局正在悄悄往更加分裂、多元化甚至是激烈競爭的方向發展。

選擇黨的崛起,也許只是德國變局的第一步,如果魏德爾繼續保持現在的勢頭,用幾年時間積攢選票,將話語權進一步擴大,到下次選舉時,她拿到的“底牌”可能會更強。

所以看似塵埃落定的勝負,其實只是棋盤的第一手,而默茨的執政路,也絕不會是一路坦途,魏德爾和選擇黨,已經把種子埋下,接下來的日子,就看誰能在德國的政治鬥爭中殺出新高度了。

參考資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