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在即,德國政治爲何發生鉅變?

由 上觀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2-21

2月23日,德國將舉行新一屆聯邦議院選舉,以確定新總理人選,這是德國罕見舉行提前大選。目前看來,右翼在野黨陣營優勢明顯,左翼執政黨陣營顯露頹勢。自四年前上一屆大選以來,德國政治爲何發生如此鉅變?接下來又將走向何方?

罕見提前大選

自2021年底以來,德國一直由社會民主黨、自由民主黨、綠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領導,社民黨人朔爾茨擔任總理。四年前,朔爾茨被視爲一位冷靜、可靠的領導人,從默克爾手中接棒。

但在此後三年裏,德國經歷了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衝擊。

新一屆德國大選原定於今年9月舉行。但在去年11月,財稅政策分歧成爲壓垮執政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自民黨退出政府觸發提前大選。這是該國曆史上第四次提前大選,可謂罕見。

與以往相比,此次大選過程更爲緊湊。近一個月來,各主要政黨候選人圍繞經濟、移民、烏克蘭危機等議題進行多場電視辯論,展開激烈交鋒。

他們分別是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現任總理朔爾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領導人默茨,綠黨籍副總理哈貝克以及德國選擇黨領導人魏德爾。

爲何發生鉅變

近期民調顯示,在各大政黨或政黨聯盟中,由基民盟和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排名第一,支持率約爲30%;其次分別是德國選擇黨,支持率約爲20%;社民黨支持率約爲15%;綠黨支持率約爲13%。

在一向給人穩定印象的德國,這體現出政治碎片化趨勢越發明顯。而且,與四年前相比,德國朝野政黨勢力對比發生明顯變化。

“這和德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陷入困境有很大關係。”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說,正是這種困境導致執政聯盟去年底罕見解體。

政治上,各政黨在移民等議題上進行合作、達成妥協的意願越來越少。過去,德國傳統主流政黨之間一直保有維持政治穩定的默契,但在“時代轉折”新背景下,嫌隙開始暴露。比如,默茨在收緊移民政策時拉攏極右翼政黨,引發社民黨等主流政黨反感。

經濟上,受地緣衝突、能源危機等影響,德國陷入持續高通脹,經濟整體呈現低迷態勢。

“2021年底上臺以來,執政黨未能向選民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伍慧萍說。

與此同時,德國選民對執政聯盟內部分歧、能源危機及移民等問題的不滿爲德國選擇黨提供了擴張空間。

不過,被貼上極右翼標籤的德國選擇黨不受德國主流政黨待見,後者可以說築起“防火牆”,這還引起美國關注。

近期,美國罕見插手盟友大選——美國政府效率部長、企業家馬斯克以及副總統萬斯頻頻發聲支持德國選擇黨,攪動德國政局。這背後的原因何在?

伍慧萍注意到,這發生在美國政治生態發生變化、民粹勢力上升的背景下,這種變化正在歐洲引發迴響。但在德國等歐洲國家,鑑於歷史教訓,極端政黨執政被視爲禁忌。當前,價值觀分歧正在成爲跨大西洋關係的一道裂痕。

誰能走到最後

按照以往慣例,最終選舉結果將在大選日之後的幾天內官宣。不過,根據出口民調,外界預計將於23日晚知曉初步結果。

伍慧萍表示,綜合近期民調來看,聯盟黨有望勝出,默茨有望出任新總理。但是,根據德國大選相關規定,目前沒有哪個政黨或政黨聯盟的支持率超過50%,因此大概率需要各政黨合縱連橫,組建聯合政府。

在此背景下,聯盟黨有望成爲組閣主力,該黨將會和誰攜手,可謂最大懸念。不過,一段時間以來,政治分歧已經導致政黨間妥協意願下降,恐將爲後續政府組建蒙上陰影。默茨多次聲稱,不會與德國選擇黨合作。鑑於此,組閣過程可能會是一場持續數月的“拉鋸戰”。

伍慧萍還指出,幾個小黨的表現也可謂懸念,自民黨、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左翼黨的表現值得關注。

“這幾個小黨的支持率都在5%左右,若能闖進聯邦議院,或將改變政治光譜。”

新政府能否穩定執政,也仍存在較大未知數。目前,德國各政黨在移民、經濟等熱點議題上分歧明顯,這從主要候選人近一個月來的激烈辯論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近年來,德國政治體現出穩中有變、變與不變皆有的趨勢。”伍慧萍說,一些變化值得關注,比如聯盟黨在移民問題上拉攏德國選擇黨可謂打破政治禁忌,這甚至引起前總理默克爾罕見批評。

其次,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壓力之下,德國社會開始變得更加保守,右翼勢力得到增強,德國開始出現“向右轉”趨勢。

最後是碎片化趨勢。戰後以來,德國聯邦議院中的政黨力量相對集中,國內政治格局穩定。但近年來,隨着闖入聯邦議院的政黨數量增多,在立法和決策方面能夠施加影響力的政黨也越來越多。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標題:大選在即,德國政治爲何發生鉅變?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陸依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