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真實社交”上高調宣佈與越南達成“歷史性貿易協議”,這份被稱爲“霸王條款”的協議細節震動全球。根據協議,越南輸美商品關稅從最初威脅的46%降至20%,但附加了一項致命條款:對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加徵40%懲罰性關稅——這一被廣泛解讀爲針對中國“洗產地”貿易的狙擊條款,解釋權卻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作爲交換,越南向美國全面開放零關稅市場,甚至接受美國海關入境稽查,被輿論抨擊爲“經濟治外法權”。
越南的妥協近乎徹底,除農產品、汽車、飛機等美國商品零關稅入境外,越南還需建立“中國轉口監測系統”,允許美方覈查生產線。越南人均GDP不足美國1/20,這種單邊開放的零關稅市場對美國商品的吸引力存疑,但20%出口稅卻將重創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協議中40%的轉運關稅直指中國產業鏈。數據顯示,越南對美出口的約33%(價值450億美元)爲中國商品經簡單加工轉口,涵蓋電子、光伏、紡織等領域。

更危險的是美國要求“實質性轉變”:逼迫越南企業實現40%本地化率,切斷中越產業鏈聯繫,新規將迫使越南轉向泰國、馬來西亞等替代來源。早在協議公佈前,中國商務部已嚴正聲明:“誰要是通過出賣中方利益換取關稅減免,中方將堅決反制”。然而,越南卻作出了一個危險示範。7月7日,越南宣佈對原產於中國的部分熱軋捲鋼產品徵收高達27.83%的反傾銷稅,新反傾銷稅措施星期天(6日)起生效,爲期五年。越南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中國鋼鐵的一次主動打擊,也是對美國與越南最新簽署的關稅協議的配合。
站在越南角度來講,他們的選擇似乎無可厚非,然而更深層次的經濟邏輯表明,河內當局或許低估了中國。當前越南對美出口佔其總量30%,但60%電子零部件、80%塑料原料依賴中國。若中越貿易關係受損,越南製造業將陷入“斷鏈”危機。同時中國手握三項反制措施:首先是稀土王牌,控制全球80%稀土加工產能,無人機電機、導彈制導系統必需的高性能磁鐵均依賴此資源;另外通過RCEP加速中間品出口,在越建設跨境園區推廣“中國技術+越南製造”新模式。

加上2024年越對華貨物進出口就達2052億美元,可調整進口結構進行施壓。美國正將協議包裝成“模板”推向印度、泰國等國家。印度已加速與美談判,試圖將本土化率從60%壓至35%;歐盟則因英美5月協議中的“毒丸條款”動搖——該條款要求公開鋼鐵、製藥供應鏈信息,實質切斷對華合作。若東南亞國家連鎖效仿,中國GDP增速或被拖累2個百分點。
越南的妥協暴露了外向型經濟體的脆弱性:2024年其對美順差達123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但過度依賴使談判籌碼匱乏。耐克等企業已計劃將產能遷至墨西哥,越南本土製造業反遭衝擊。正如河內學者坦言:“這遠非勝利,而是生存性讓步”。越南的“危險示範”揭開了美國貿易戰新階段:從關稅壁壘轉向規則戰與供應鏈戰。

但中國的反制邏輯同樣清晰——以技術自主破封鎖、以區域合作抗脫鉤、以市場韌性塑規則。當特朗普得意宣稱“越南開放了從未開放的市場”時,他或許忘了:全球產業鏈從不是單邊征服的棋盤,而中國手中緊握的,既是越南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更是撬動全球貿易秩序重塑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