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峯會前夕,歐盟27國收到反制:無視中方警告,就必須付出代價

由 力波觀察 發佈於 熱點

'25-07-08

歐盟迎來“混合雙打”,特朗普對歐制裁,中國也對27國發起反制,這就是無視中方警告的代價。中方爲何會對歐盟制裁?在中歐峯會臨近至今,雙邊關係是否會有所轉變呢?

隨着“對等關稅”延後90天期間即將結束,但在過去近3個月時間內,僅有英國、越南、柬埔寨、印尼這幾個國家和美國簽署了貿易協議,日本、韓國、印度和歐盟這些美國抱有期待的盟友沒有一個給面子的。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只能挨個“點名”,以信函的方式寄給各國,告訴他們應該對美國交多少稅。

尤其是歐盟,雖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稱,已經做好和美國貿易談判破裂的準備,但是農業、汽車和鋼鐵等領域接近50%的額外稅率還是讓歐盟感到頭皮發麻。更讓歐盟沒想到的是,特朗普前腳剛制裁完,中國的反制措施也安排上了。

據環球網7月6日報道,中國財政部發布聲明,政府部門採購預算超過4500萬人民幣的醫療器械,應該將歐盟企業排除在外,非歐盟企業提供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佔比不得超過50%,即日生效。

至於爲何突然對歐盟制裁,說到底還是它們自找的。6月20日,歐盟按照《國際採購工具》的標準,拒絕部分中企和相關產品參與醫療器械的採購預案,並且不斷擴大名單。對此,中方已經通過外交表達不滿,並積極和歐盟展開磋商。

然而歐盟無視中方的抗議,並在此期間要求中國 30 天內放開對歐盟的稀土管控措施,所以外界認爲這是歐盟在用制裁逼迫中國讓步。只可惜它們打錯了算盤,美國在過去3個月時間裏都沒能讓中國退讓,歐盟憑什麼可以?

對此,中國商務部在發表聲明後強調,這是“中方不得不採取對等限制措施”。換言之,歐盟動手在先,並且無視中方警告,所以纔出現了這樣的對等制裁。那麼問題來了:7月24日就要召開中歐峯會了,今年還是中歐建交50週年,歐盟對華強硬的態度和中方的對等反制,是否會影響雙邊關係呢?關於這一點,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是經濟層面的矛盾。去年歐盟毫無徵兆的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展開反傾銷調查,期間中方多次聯繫歐盟舉行會談,並主動退讓提出了“最低出口價格”這樣的折中方案。然而歐盟卻並不接受,試圖將新能源汽車作爲中歐貿易談判的籌碼,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的情況下,以法國爲首的歐盟成員強行推動對中國電車的關稅制裁,2024年10月,制裁措施高票通過。

而在談判期間,我國先後對歐盟豬肉、乳製品和白蘭地展開雙反調查,尤其是白蘭地,雖然範圍是整個歐盟,但中國市場的歐洲白蘭地99%都來自法國干邑地區,這也是中方對法國的“報復性回應”。

進入今年後,特朗普重返白宮讓歐盟察覺不妙,主動聯繫中方就新能源汽車問題進行談判,但消息從4月爆料至今都沒有什麼結果,反而是法國三番五次找上中國請求解除白蘭地制裁,但中方均未做出回應。

其次是地緣層面的對立。俄烏衝突這3年多以來,美歐扮演了挑起戰爭的角色,而中國積極斡旋促談,卻不斷被西方抹黑,炒作所謂的“中國援俄”,歐盟也頻繁以此爲藉口制裁在歐中企。日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歐洲頻繁訪問,但所謂的歐盟官員卻再次抹黑,宣稱中方不希望俄羅斯戰敗,並有意支持俄烏衝突持續化,這樣美國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中國身上。

這種抹黑言論非蠢即壞,畢竟衝突打了3年多,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貢獻有目共睹,秉持大國責任,以中立方的身份斡旋衝突、維持地區和平,這是其他國家沒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歐盟不斷炒作“中國援俄”,卻從未拿出過任何實際證據,雙標嘴臉展露無疑。

最後是政治層面的博弈。特朗普並不重視美歐的盟友關係,上臺後的對外關稅制裁,歐盟也是最先遭殃的一批國家。但就算如此,歐盟內部親美派的妥協立場,導致中歐關係並未朝着好的方向轉變,對中國的警惕、拒絕和競爭態度尤爲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雖然希望開拓歐洲市場,但也不會熱臉貼冷屁股,關係一直保持不冷不熱的狀態,甚至在某些領域會出現摩擦。

只不過,在全球面臨特朗普“關稅大棒”的威脅下,歐盟對中國的敵意只會讓自身處境更加糟糕,美國發起的關稅制裁讓其束手無策,轉嫁風險威脅中國也被對等反制,如果歐盟不能清楚的意識到自身問題在哪兒,一旦特朗普掀起第二輪關稅戰,歐盟就必須爲自己的行爲付出慘烈代價,讓我們拭目以待。【戰旗團隊創作,文責自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