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借刀殺人”,印軍高層的腦回路如此清奇丨北京觀察

由 直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08

中國“借刀殺人”?外交部回應


印度陸軍副參謀長拉胡爾·辛格近日聲稱,中國利用爲期四天的印巴衝突測試武器系統,全力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持,印度實際上在同時應對巴基斯坦、中國和土耳其3個國家。在印巴軍事行動總指揮官通話時,中國通過衛星監測印方軍事部署,爲巴軍方提供支持,而非討論停火。他還稱,中國採用“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策略。


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廣泛關注,在7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明確回應:“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傳統友好鄰邦,防務安全合作是兩國正常合作的一部分,不針對第三方。”


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就此追問,中方稱中巴友誼不針對第三方,但當前指控恰恰指出,即便在印巴對峙期間,中國仍在以損害印度利益爲代價緊密協助巴基斯坦。


毛寧進一步強調:“你提到的這個消息來源這個情況我不瞭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斷和解讀。但我告訴你的是中國政府的政策,那就是中巴關係不針對第三方。對於印巴關係,我們支持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分歧,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中方立場一以貫之,而印度軍方試圖用“中國支持巴基斯坦”作爲其衝突失敗的替罪羊,其背後邏輯值得深究。


軍備“全進口”卻戰績慘淡 印度越買越虛



時事評論員白孟宸在接受直新聞採訪時指出,辛格的言論實質上是印度在軍事挫敗之後的“甩鍋”行爲。


直新聞注意到,近年來,印度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不僅大量引進俄製裝備,還購入美、英、法等國先進武器系統,其中包括法國“陣風”戰鬥機。但在此次印巴衝突中,多架“陣風”被擊落,引發印度輿論廣泛質疑:花費巨資引進的“頂配”軍火,爲何未能換來與之匹配的戰鬥力?


“按理說,這樣的‘萬國牌’武裝本應大顯神威,但現實卻並未如宣傳那般輝煌。尤其是在‘硃砂行動’等印巴衝突中,印度軍隊的戰績與其投入嚴重不符。”白孟宸進一步說,這就引出了印度軍方的難題:一方面不能承認自身軍事體系整合失衡,另一方面又不敢質疑高價購入的外國裝備性能。於是,轉移矛盾、將責任推給外部成爲最省事的出口。


而且辛格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站不住腳。白孟宸說,按照這一邏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向印度輸出的武器,是否也可以被視爲對巴基斯坦或中國的“借刀殺人”?


胡爾·辛格


長期以來,國際軍火貿易一直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西方國家通過軍貿撬動地緣戰略格局已非新鮮事。實際上,巴基斯坦的軍購主要以防禦性武器爲主,其軍事部署也始終以遏制外部威脅爲核心。如果印度沒有主動挑釁、率先發動攻擊,印巴本不必陷入衝突漩渦。


印度這套說辭不僅難以自圓其說,也可能反噬其未來的軍購信譽。白孟宸指出,辛格有關言論可能引發俄羅斯等傳統軍火輸出國對印度的信任危機。如果印度自身無法建構穩定有效的裝備體系,即便再先進的武器落地,也不過是“高端硬件配低效操作系統”的結構性錯配。



本質上是印度軍事體系“深層尷尬”



據悉,辛格中將是上週五在印度工商協會組織的研討會上闡述其觀點。他特別提到過去五年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81%的武器裝備,包括殲-10CE戰機等先進系統,並聲稱這些武器在衝突中成爲中國軍事技術的試驗平臺。他還指控中方爲巴方提供實時情報支持,使巴軍能精準掌握印軍動態。


關於印方對中方向巴基斯坦提供所謂“情報支持”的指責,在白孟宸看來,這再次體現了印度對技術差距的迴避。印度一向以“信息技術大國”自居,是信息軟件產業的“外包”大國。但這並不意味着印度在軍用信息化領域具備壓倒性優勢。事實上,近年來巴基斯坦在信息融合、戰場感知和精準打擊方面的提升有目共睹。


辛格將這一切簡化爲“外援干預”,顯然是在掩蓋印度軍隊情報體系的滯後問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誰支持了誰”,而在於印度是否有能力面對一個愈發複雜和透明化的現代戰場。



白孟宸進一步分析稱,印度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爲何無法構建起穩定可控的軍事運行機制。印度軍事體系目前仍存在標準不統一、技術路線混亂、信息化指揮鏈不暢等核心缺陷,其將美、俄、法、英等多國裝備拼裝混用,卻又無法建立統一標準和高效聯通的作戰體系,自然無法釋放出預期的戰鬥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印度至今仍無法正視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如果不是主動挑起衝突,那麼 “技術落後”與“情報滯後”根本不會暴露。印度此次在印巴空戰中的挫敗,完全是“自作自受”。




記者丨直新聞駐京記者 田鑫

排版丨賴信宏

編輯丨林瀟

審校丨李怡

監製丨王雲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