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外交行程可謂馬不停蹄,吸引了全球目光。7月10日,他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面,就烏克蘭危機等一系列敏感議題展開了約50分鐘的坦誠交流。緊接着,11日晚,他從吉隆坡飛抵朝鮮元山,開啓對朝鮮爲期三天的訪問,期間與朝鮮最高領袖金正恩進行了“長時間、坦誠和保密的談話”,並與朝鮮外務相崔善姬舉行第二輪俄朝外長級戰略對話。而在結束朝鮮之行後,13日,拉夫羅夫又迅速趕到中國,準備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

拉夫羅夫此番密集外交行動,背後離不開俄烏衝突這一關鍵背景。特朗普上臺後,對俄羅斯採取了一系列新制裁措施,態度明顯強硬,大有失去耐心之勢。在這樣的外部壓力下,俄羅斯積極尋求外交破局。訪問朝鮮便是重要舉措之一,自2024年6月朝俄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後,雙方在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有消息披露,朝鮮向俄羅斯提供的炮彈總量已達約1200萬枚,俄軍在戰場上使用的彈藥中約40%產自朝鮮,這極大地緩解了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的彈藥壓力,體現了兩國在軍事合作上的緊密程度。

此次拉夫羅夫訪華,同樣帶有明確目的。中國作爲俄羅斯的重要戰略伙伴,在俄烏衝突中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同時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與日俱增。俄羅斯在俄烏衝突走到關鍵節點之際,需要與中國充分溝通,無論是繼續在戰場上爭取優勢,還是尋求政治解決途徑,都離不開中國的理解與支持。拉夫羅夫此訪,或將向中國詳細介紹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的最新考量,以及未來戰略方向,給中國“交底”。

與此同時,近期印度外長蘇傑生也將訪華,這也是他5年內首次訪華,目的同樣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俄印外長很可能會在這次會議上會面。俄羅斯方面此前有將蘇-57賣給印度的打算,背後或許有着複雜的利益交換與戰略考量。印度在俄烏衝突中態度微妙,既保持與俄羅斯的傳統軍事合作關係,又與西方維持着一定聯繫。俄羅斯在此時推動對印軍售,可能希望藉此穩定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試探國際社會對俄烏衝突的態度變化。

綜合來看,拉夫羅夫近期的外交行程緊密關聯且意義重大。從與美國國務卿會面探討烏克蘭危機,到加強與朝鮮的戰略同盟關係,再到訪華與中國深入交流,每一步都與俄烏衝突走向息息相關。俄羅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正通過積極外交佈局,爲自身爭取有利戰略地位。而此次拉夫羅夫訪華,或許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俄烏衝突後續走向,世界都在拭目以待,關注着這場外交互動將帶來怎樣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