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特朗普投降!歐盟爲何不敢跟美國死磕?美歐關稅將如何影響中國

由 照理說事 發佈於 熱點

'25-07-28

就在大家都以爲歐盟會在關稅問題上跟美國死磕的時候,歐盟跟美國達成了關稅協議,這份協議在外界看來堪稱是喪權辱國。歐盟爲何最終還是跪了?歐盟對美貿易協議的妥協,本質是內部撕裂與外部脅迫下的“止損手術”,而非戰略投降。這場被輿論稱爲“下跪”的交易背後,是歐盟在生存壓力下的現實主義選擇,其影響將如漣漪般擴散到全球貿易體系,尤其牽動中美歐三角關係的微妙平衡。

一、歐盟妥協的“三根軟肋”:撕裂、恐懼與算計

內部分裂成爲最大軟肋,歐盟27國對美立場從未統一。德國汽車產業佔對美出口20%,承受着27.5%的高額關稅壓力,大衆、寶馬等車企多次警告生產線外遷風險,迫使德國總理默茨疾呼“快刀斬亂麻”。法國則因醫藥、農業受衝擊較小,更傾向強硬回擊,馬克龍甚至推動啓動歐盟“反脅迫工具”以威懾美國。東歐國家如立陶宛、波蘭依賴美國安全保護,主張妥協;南歐國家則擔憂反制引發通脹加劇民生危機。這種“諸侯政治”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不得不在鋼鋁關稅上對特朗普虛與委蛇(公開宣稱改爲配額制,實則維持50%關稅),以換取汽車等核心產業稅率降至15%的喘息空間。

歐盟對貿易戰的恐懼壓倒了戰略自主的骨氣。30%的全面關稅對歐盟如同經濟核彈:德國汽車業成本激增90億歐元,法國葡萄酒出口可能萎縮40%。更致命的是,美國分層關稅機制將歐盟與柬埔寨、巴西等“不合作國家”區別對待。如果拒絕妥協,歐盟將被歸入中高稅率陣營,徹底喪失全球競爭力。這種恐懼壓倒了自己高喊的所謂“戰略自主”的口號,迫使歐盟接受三項屈辱條款:能源跟美國綁定採購7500億美元美國液化天然氣,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門戶打開,開放市場,對美國汽車和工業標準全面開放,變相削弱了歐盟的環保法規;資金輸血,追加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相當於歐盟年度預算兩倍。

其實,歐盟的妥協從本質上是戰術性撤退。通過將反制措施生效日設定在8月7日,也就是美關稅生效後一週,歐盟保留“毀約觸發器”;在醫藥、芯片等關鍵領域僅達成15%的臨時稅率,爲後續談判埋下伏筆。這種設計既安撫法國等強硬派,又爲德國車企爭取產線調整窗口。正如芬蘭外貿部長坦言:“協議不值得慶祝,但能買來時間。”

二、中國遭遇的“三重衝擊波”:孤立幻象與反制機遇

從短期來看,中國面臨一定的壓力,美國“分而治之”戰術得逞。特朗普的“關稅分層術”首次將全球分爲三六九等:盟友(10%)、戰略對手(15%-35%)、轉口風險國(36%-50%)。歐盟妥協後,日韓等美國盟友更易被納入低稅率陣營,柬埔寨、緬甸等中國供應鏈夥伴則因“轉口風險”的標籤面臨36%-50%懲罰性關稅。這種分化客觀上壓縮了中國“突圍”的空間,尤其當歐盟承諾對美國商品零關稅時,中國對歐出口的電池、光伏產品將遭遇更嚴苛的原產地審查。

從中期來看,爲彌補對美損失,歐盟可能對中國轉嫁成本。歐洲車企在美市場受挫後,必然加強對本土市場的保護。例如歐盟已推動將中國電動汽車關稅從10%提至25%,法國則醞釀新能源補貼的“歐洲含量”條款。更隱蔽的是監管絞殺:歐盟借美歐協議中的“共同標準”條款,在數字服務法(DSA)、人工智能法等領域抬高合規門檻,直指中國科技企業出海。

當然,在危局中始終暗藏着戰略機遇。美國強推“友岸外包”迫使東盟加速“去風險化”,印尼、泰國紛紛以零關稅開放換取19%的中等稅率,這爲中國-東盟產業鏈融合創造窗口。美歐協議觸發全球貿易量2.68萬億美元的大轉移,拉美、非洲成爲產能新目的地。中國可借“一帶一路”升級基建紐帶,例如在巴西打造繞過美國關稅的電動車供應鏈。而歐盟對美妥協激起的內部反彈,歐洲議會直斥協議“喪權”,更讓中國有機會聯合法德推動“第三方市場合作”,以共同開發東南亞稀土、共建非洲數據中心等項目破局。

三、美國製造業迴歸的“鏡花水月”:資本狂歡與產業空心

歐盟承諾的6000億美元投資更多會流向金融領域,而非製造業。美國芯片企業將用歐盟資金擴建愛爾蘭設計中心而非俄亥俄工廠;軍工巨頭雷神獲得歐盟訂單後,反而關閉賓州生產線轉至波蘭組裝。這種“資本繞圈遊戲”暴露出特朗普產業政策的矛盾:而且,美國的製造業還面臨稅收窪地的吸引,比如愛爾蘭的企業稅僅12.5%,遠低於美國21%;人力成本也阻礙製造業迴流,美國汽車工人時薪38美元,而在歐盟只有26美元。

即便歐盟開放市場,美國製造業仍困於三大頑疾:首先是基建瓶頸,之前得州電網癱瘓就曾經導致三星芯片廠停工;其次是勞動力的斷層,全美缺少8萬名焊工;技術代差(中國控制光伏硅料產能85%)。更諷刺的是,歐盟對美出口的機械設備中30%含中國零部件,新關稅反而推高美國本土製造成本。所謂“製造業迴歸”,實爲政客與華爾街合謀的金融敘事。

歐盟妥協後,可能將立即聯合CPTPP國家籌建“脫美貿易俱樂部”,德國車企加大中國合資工廠投入,寶馬的瀋陽基地擴產40%,法國則推動非洲鋰礦直供本土電池廠。當世界意識到美國“關稅大棒”本質是自己的財政斂財手段,新關稅半年創收270億美元,那麼多邊反制聯盟將形成,這正是中國推動RCEP升級、激活金磚貿易紐帶的戰略窗口。

結語:跪姿中的站起,妥協後的覺醒

歐盟的“下跪”協議揭穿了西方聯盟神話:當法國農民焚燒美國轉基因大豆、德國機械廠起訴歐盟委員會背叛時,所謂跨大西洋團結已碎成一地利益殘片。對中國而言,歐盟妥協不是孤立的喪鐘,而是全球治理洗牌的序曲。當美國用關稅撕碎WTO規則時,也親手埋葬了自己主導的舊秩序。未來真正的較量,不在關稅稅率表上,而在東南亞的稀土精煉廠、非洲的數據樞紐、拉美的鋰電池產業園中。那裏沒有跪下的輸家,只有重塑規則的新玩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