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小編去了趟巴黎,在這座城市走馬觀花,有了一些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分享給準備出國旅遊的朋友參考一下: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巴黎都被譽爲是浪漫之都,去後的確感覺此言不虛,說街道上瀰漫着着的荷爾蒙氣息也都不爲過。(圖一)
在巴黎街頭漫步,如果偶爾看到男女在街頭親吻,那還不足以讓人奇怪,如果走個幾十米就能看到幾對,並且相互摟抱着在街頭忘情的親吻,那麼浪漫之都的說法也由不得你不信了。
巴黎街頭的這些浪漫愛的氛圍,好像是真正地浸透在每一寸空氣裏了,一切顯得非常自然,大家走過路過也都熟視無睹。所以有人概括巴黎的愛情是:男女老少都在談戀愛,不論年齡不論種族。

圖一,街上接吻隨處可見隨處可親。
巴黎的塞納河將巴黎隔開,分爲左岸與右岸:左岸是文藝聖地,遍佈咖啡館、書店、和大學,代表着思想與“愛情”;右岸則匯聚商業與時尚(如老佛爺百貨等)(圖二)。
那麼右岸,也就可以理解爲愛情的發源之地了!

圖二,塞納河將巴黎一分爲二。左岸爲愛情,右岸爲商業。
關於對巴黎愛情的初次觀感,上了歲數的人,想必都看過巴黎聖母院(圖三),電影中卡西莫多的“愛情”讓人非常難忘並且印象深刻,那麼這是否可以理解爲巴黎的“愛情”奇蹟呢?所以有人也總結:在巴黎的愛情中,發生了什麼都不奇怪。

圖三,巴黎聖母院內部拍照。到了這裏不由的想到那部電影。《巴黎聖母院》
巴黎人既崇尚愛的自由,也懂得如何從容地消磨光陰。街頭巷尾的咖啡館非常多。或許你正在品嚐的咖啡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而你剛剛坐過的那把椅子,伏爾泰、盧梭、狄德羅或許幾百年前也坐過這個位置。(圖四)他們一坐便是整個下午。人們的表情精神狀態非常放鬆慵懶,感受不到一點“卷”的氛圍。另外就是,也根本看不到玩手機的人。
而這些露天咖啡館,據說早在幾百年前,就是文人、藝術家在此辯論、創作,激發靈感的地方。。。。。。也是邂逅愛情的場所了。

圖四,街邊咖啡館,也許你剛坐的位置,幾百年前伏爾泰也在那裏坐過。
巴黎人的衣着也令人印象深刻,無論男女老幼,衣裝皆整潔雅緻,一絲不苟。在紅綠燈的路口,一位老者,穿着筆挺的衣服,下身爲緊腿褲,戴着一頂俏皮的帽子,渾身上下一塵不染,顯得非常有精氣神,其品味和審美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圖五)

圖五,穿着非常紳士的老者。
即便是年輕人,也少見隨意邋遢的裝扮。他們穿着看似隨意,但顏色搭配和諧,小到圍巾的系法也顯出用心,於細微處見品味。他們講究的不是外人的眼光對他們衣服的評判,更像是對自我的一種尊重,似乎是生活本身的一種儀式感。(圖六)

圖六,年輕人的穿着打扮看似隨意,其實都很有講究。
在我們都在商場和網絡買衣服的年代,巴黎的街道旁,竟然還有裁縫店(圖七)。看這個店面也應該有歷史年頭了。店內也掛滿了衣服。透過玻璃還可以看到,妻子在和裁縫師交流,而丈夫在門口等候。
這樣做衣服,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應該稱之爲“定製”了。這有點和八九十年代一樣,過春節之前,去買幾尺布,有的是在家由母親踩縫紉機做新衣服,有的則是去馬路上找裁縫店做了。

圖七,街邊裁縫店。
在手機傳媒的時代,在巴黎的塞納河畔,竟然有很多書攤,據說這還是馬克龍總統下令保護的。這些書攤起源於16世紀的流動書商,目前依然有很多古籍孤本及絕版書。過去,大名鼎鼎的巴爾扎克等文豪都曾在此淘書。遊客也可以淘到19世紀報刊、絕版文學,如普魯斯特、左拉作品,甚至中國《水滸傳》珍本或錢鍾書《圍城》法文版。(圖八)
賣書的商販,也並不算一個標準的商人或者攤販,有人購買的時候,他們便起身招呼下客人,而沒有人的時候,他們也會拿起一本書讀的津津有味。

圖八,塞納河畔的書店。
巴黎,讓人欣賞的還有那些年代久遠的建築,大名鼎鼎的盧浮宮等建築就不用說了,讓人驚訝的是大街小巷都是年代久遠的建築。(圖九)
可以說,巴黎的建築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歐洲建築史教科書,在兩千年時光裏,不同時代的風格在這裏層層疊加,鑄就了現在的巴黎。比如中世紀建築風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與古典主義,奧斯曼風格。。。。。。不一而足。都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喜歡建築的朋友可以在其中漫步,細細的品味和觀賞了。
至此,再想到上海外灘的各種建築,也就不難理解其中的風格和意義所在了。還有些仿造的各類步行街,這些建築模本來自於那裏,也就一目瞭然了。

圖九,街道兩邊都是古老年代的建築。
以上就是小編在巴黎幾日的感受,如果你曾去過這個“浪漫之都”,因爲每個人的視角不同,也歡迎留言談談你的感受和體驗。以給準備去的盆友一些參考!
下方文章歐洲旅遊的10件“糟心事”,如果你打算去歐洲旅遊,可以放心點擊藍字鏈接閱讀參考,這個鏈接是今日頭條的的站內鏈接:
歐洲旅遊要吐槽的10件“糟心事”,你準備出國記得一定收藏轉發
下劃線以下無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