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村裏有個女人,大家都叫她楊姐(化名),她是全村最漂亮、最有主見的女人。
年輕時她看不上本地人,說一定要嫁城裏的高級知識分子。家裏人勸她早點結婚,她卻一句“寧缺毋濫”懟了回去。
她後來果然也挺爭氣,自己考去了城裏讀大學,後來又工作;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她成了某單位的中層,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就是感情一直沒着落。

直到前幾年回老家,村裏人都不再像當年那樣羨慕她了,反而有人悄悄議論:“她一個人守着那空房子,有啥意思?”
她自己倒也不避諱,有一次和人聊天,笑着說:“我現在有錢有閒,但就一個字,空。”
其實,這樣的空落感,不止她一個人有。
很多大齡剩女,過了40歲,才慢慢明白:一個人再灑脫,時間終究會在某些節點上提醒你,選擇是有代價的。
“男人無妻錢無主”,是經驗總結,不是偏見
在傳統觀念裏,常說“男人三十而立”,但其實很多男人真正變得穩重,是在結婚之後。
心理學家榮格認爲,人格的完整需要對立統一,家庭正是激發一個人責任感和控制力的重要場所。
一個男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成家,不管他多有錢,在人們眼裏依舊是不靠譜、不安穩的代表。

不是社會偏見,而是現實經驗。
所以纔有了“男人無妻錢無主”這一說法。因爲妻子和家庭,往往是男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女人無夫身落空”,這話聽着刺耳,卻很真實
很多人一聽“女人無夫身落空”,就會跳起來反駁:我一個人也能活得好,爲什麼非要靠男人?
這話沒錯,但問題是:所謂的活得好具體指什麼?
一個人能自給自足,那是基本生存;能有房有車,那是經濟能力;但到了中年之後,真正能填補內心空白的,不再是物質,而是陪伴。

《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電影裏,金智英有老公,有孩子,她平時還能喝咖啡,逛公園,還有同事來找她聊天玩耍。
看起來她過得挺幸福。但是爲什麼她卻抑鬱了?
因爲沒有人在意她的感受、聽她的心聲,她整個心是空的。她雖然有老公,但和那些沒老公的女人是一樣的。
金智英的抑鬱症表現在,她會幻想自己是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她的媽媽,她的姐姐,甚至是她老公的朋友,但就是沒有她自己。
她整個人都是“空”的,好像是不存在的一樣。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齡女性,哪怕事業再成功,也常在夜深人靜時承受一件事:孤獨。
心理學上講,人在40歲後最怕的是存在感喪失。
以前你忙工作、忙掙錢,覺得挺充實;可當有一天你不再那麼被需要的時候,就容易陷入空落感。
這個“空”,不是說你必須結婚,而是說,如果你選擇獨身,那你就要有對抗獨處的焦慮與社交斷裂的能力。
所以才說,“女人無夫身落空”,不一定是說一定要有丈夫,而是提醒女性:別忽視了親密關係在人生中的價值。
現實不是要你將就,而是要你看清
過了40歲再看婚姻這回事,就像在讀一本舊書,很多道理你早知道,只是以前看不進去,現在才真正理解。
比如,你年輕時可能覺得婚姻只是合夥人關係,但慢慢會明白:好的婚姻,是兩個成年人願意爲了彼此犧牲一部分自由,換取一份穩定。
比如,你過去可能想找一個完美靈魂伴侶,但現在更現實地知道:找一個合得來、能共擔生活責任的人,比那些所謂的靈魂契合更難得。

所以說,年過四十,無論男女,不是鼓勵將就,而是要你明白:
選擇不婚也好,選擇再婚也罷,每條路都不是完美的,關鍵是你要有認清代價之後的勇氣和底氣。
其實,大齡剩女也好,大齡未婚男也罷,不一定要被社會的眼光綁架。
但你得清楚: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就要承擔對應的結果。
如果你單身,那就要努力讓自己有社交圈、有精神寄託、有身心健康;如果你結婚了,那就要懂得妥協、經營和共同成長。

人這一生最怕的,不是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而是到了某個年紀,卻還在爲過去的選擇懊悔、爲別人的生活羨慕、爲自己的狀態焦慮。
過了四十,你是繼續孤傲前行,還是找一個願意與你共度餘生的人?
這都沒錯,關鍵是,你要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